帶領德國稱霸歐盟!梅克爾卸任倒數、「五大特質」寫下16年總理傳奇
德國總理梅克爾即將在9月26日大選後卸任,結束長達16年的執政。這位樸實無華的「鐵娘子」不僅擄獲德國人的心,在國際社會也有正面評價。《遠見》帶你深入了解梅克爾的人生,一探她如何領導德國、改變歐盟、影響世界?
被德國人暱稱為「國民媽媽」的梅克爾(Angela Merkel),將於9月底卸下總理職務。16年任內,她帶領歐盟度過重重危機,更讓德國成為世界不容忽視的穩定力量。
近年來,世界各國吹起民粹主義,相較於川普、普丁、習近平等強勢男性領袖主導的世界政壇,梅克爾低調、內斂、溫暖的行事作風,反倒形成一股暖流,備受世人肯定。她的外表平凡、衣著千篇一律、演說沉悶無趣,卻意外深得民心,受到各國領袖推崇。
從「鐵幕女兒」到「歐洲母親」,究竟樸實無華的梅克爾,有何過人的特質?
側訪梅克爾摯友、閨密,揭開神祕面紗
天下文化新書《梅克爾傳:一場卓越的史詩之旅》,講述梅克爾如何從一位東德牧師之女、頂尖化學家,一步步邁向政治顛峰。由美國知名記者、傳記家凱蒂‧馬頓(Kati Marton)透過細緻的考察,從不同事件、時期,推敲梅克爾的內心世界,並同步側訪梅克爾的摯友、閨密及重要人物,闡述這位「鐵娘子」如何藉由卓越的領導,改革國家、影響全世界。
梅克爾執政16年,深受德國人民愛戴。取自德國聯邦政府官網
特質1〉她嚴謹自律,從書中悟出人生道理
馬頓在書中指出,梅克爾曾是世界舞台上最有權勢的女人,卻不願稱自己為女性主義者;在眾聲喧嘩的強人時代,她寧可安安靜靜,與音樂家、聲樂家和作家為伍。
梅克爾的牧師父親,透過言教與身教,讓她培養出嚴謹、自律的精神,與清晰的邏輯論證能力。母親則指導她實用的英語,對日後站上世界舞台大有幫助。
在封閉的東德,書籍是孩子心靈的世外桃源。梅克爾對書中的新世界特別嚮往。從小,她最愛窩在家中飽覽群書,尤其是歐洲政治家和學者的傳記,因此「認識」了她的偶像——居禮夫人(Marie Curie),其名言:「人生沒什麼好怕,只要理解,就無所畏懼!」影響梅克爾的一生。
在物質生活匱乏的年代,梅克爾也陶醉在俄羅斯經典作品中,對俄羅斯文化與語言深深著迷。她曾說:「俄語是很美的語言,充滿情感,有點像音樂,也有點憂鬱。」她心中常有一條邊界,一邊是俄羅斯情感豐富的作家、詩人或俄國人民;另一邊則是蘇維埃領導人,兩者涇渭分明。
而閱讀《聖經》,更讓她挖掘出無窮的財富,成為畢生的力量泉源。
一位梅克爾的密友披露,梅克爾在學生時代,並不喜歡坐在前排,反倒偏好中間的座位,為的是觀察其他同學。因此她在擔任總理後,也不使用房間後方大得像戰艦的辦公桌,平常都坐在靠近門口的一張工作桌,以便每次有人進來,就可先看到來者是何人。
在新穎、明亮、超現代的總理府,她的辦公室就像成功新創公司的總部,並非世界大國的權力中樞。簡樸的裝飾,可窺見梅克爾崇尚路德教派的謙虛和簡約。
2019年11月9日,梅克爾親自出席柏林圍牆倒塌30週年紀念活動。取自德國聯邦政府官網
特質2〉她謹言慎行,寧乏味也不蠱惑人心
二次大戰戰敗,重挫德國人信心,民眾期望以務實態度重建國家,再次晉身強國之列。對德國人來說,傳統政治人物的能言善辯、舌燦蓮花,不再吸引他們,新領袖應該像德國產品一樣,實在、耐用、功能強。
尤其1990年東西德統一後,雙邊歧異巨大,新世代的領導人需要堅強的意志力與耐性進行調停,化解族群衝突,並為撕裂的德國社會搭橋鋪路,這恰巧是梅克爾的強項。
馬頓分析,梅克爾與大多數的政治人物不同,她對媒體說話字字精準如科學,句子也明白易懂。東德最後一任總理德邁齊爾(Lothar de Maizière)曾說:「梅克爾幾乎不用形容詞,講話很實在,不會花裡胡哨。她提供的訊息量是同事的兩倍。這種說話爽直的科學家實在難得。」特別是對渴望得知事實的東德民眾來說,梅克爾的報告蘊含大量訊息,是一大優點。
梅克爾鮮少在演講前排練,也不會站在鏡子前練習,經常是直接照稿念。
前外交部長費希爾(Joseph Martin Fischer)曾抱怨:「為什麼她的演講總是官腔官調?」但對梅克爾來說,老一輩的德國人對前總理希特勒(Adolf Hitler)慷慨激昂的演講記憶猶新,用話語煽動人心其實是一種危險。
因此,梅克爾認為語言並不可靠,文字是必須謹慎使用的武器,堅持用直率的溝通方式。「她寧可成為乏味但明智的監護人,好好守住自由主義西方,也不願蠱惑人心!」馬頓形容。
梅克爾沉穩內斂,不以激進的言語煽動人心。Flickr by European People
特質3〉她善用機會,「靜默」是最大武器
1989年12月,梅克爾低調踏入政壇。歷經12年的納粹恐怖統治及40年共產主義社會的壓迫,很多東德人頭都低低的,不想引人注目。梅克爾雖天性謹慎,但一旦看到機會,就決定牢牢把握,大膽採取行動。
梅克爾曾說:
權力本身並不是壞事。權力是必要的。有了權力,你才能去做一些事情。如果我想做某一件事,就需要合適的工具;
權力的反面是無能為力。如果無法執行,再好的想法都沒有用。
「一個政治人物,不管男女,對權力表達出如此明確的觀點,並直言無諱地講述自己對權力的需求,實在很不尋常!」馬頓說。
馬頓在書中點出,梅克爾有三大特點:幾乎過目不忘的本事、拆解問題的科學能力及對工作的狂熱。此外,她不需要太多睡眠(一天最多睡五個小時)且擁有鐵鋼般的體格,讓她流露一種無可動搖的自信。這種自信常讓其他國家元首不安,也拉長了她的政治生命。
梅克爾的座右銘為「心靜就是力量」(In der Ruhe liegt die Kraft),一位總理府的親信私下透露,年輕時的梅克爾,熱愛徉徜在山林間,遠離都市生活的壓力和喧囂。東德老家滕普林的樹林,有如她的「私人智囊團」。
而梅克爾能在寂靜中得到自在,對她日後成為政治家和談判者很有幫助,因為「靜默」就是她的最大武器,會讓對手侷促不安,因此有人曾說,「只要梅克爾安靜下來,就危險了!」
梅克爾與各國領袖始終抱持良好互動。取自MSC官網
特質4〉她知人善任,把政敵變成最佳伙伴
擔任總理16年,梅克爾堅持以溝通取代忽視,並善用談判技巧,不輕易讓步任何重大要事,也贏得更多斡旋空間。尤其是她懂得善用政敵來化解政治危機,透過嚴格要求他們的政策,使敵人失去與其正面對立的平台。
梅克爾有句名言:「要親近朋友,更要拉攏敵人。」因此,她馴服了兩個潛在的危險對手:史巴恩(Jens Spahn)成了她的衛生部長,另一個則是內政部長澤霍夫(Horst Seehofer)。
她在剛當上總理、地位仍不穩固時,也找上師兄蕭伯勒(Wolfgang Schäuble)擔任內政部長,在2009年又請他出任財政部長,把「化敵為友」的藝術發揮到淋漓盡致。
梅克爾帶領德國成為歐盟最強國。Unsplash by Andrey Omelyanchuk
特質5〉她自信謙遜、收斂權力
馬頓認為,儘管梅克爾擁有堅定的信念,但並非大膽的領導人,而是一步步地帶著人民往前走,利用民調來證實她的判斷無誤,她想做的事是可行的。梅克爾對外交政策較感興趣,認為這方面有更大的創造空間和自由,讓她得以施展非凡的分析能力。
梅克爾上任的目標,是讓德國強大到足以抵禦愈來愈躁進的俄國,並提高警覺,對抗無處不在的種族主義和仇外情緒。北約與跨大西洋關係是梅克爾外交政策上的基石,她希望德國是歐洲的一部分,不是歐陸領導者,也不會對歐陸構成威脅。
被梅克爾視為英雄的美國前總雷根(Ronald Reagan)、老布希(George H.W. Bush),以及她的政治導師柯爾(Helmut Kohl),在兩德統一時期努力消除英、法對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的恐懼,讓他們知道這個新近擴張的經濟強國是朋友不是敵人。梅克爾希望向前輩看齊,使德國成為國中之國,自信但謙遜。
雖然發展經濟不是梅克爾特別著力之處,但她仍設法讓德國經濟走強。在其領導之下,這個國家日益繁榮,取代法國,成為歐洲最具競爭力的經濟體。並在全球經濟衰退中,拯救歐元,度過歐債危機。
梅克爾多次帶領歐盟走過危機。歐盟情境圖。取自pexels
對中國態度不夠強硬,留下褒貶不一評價
梅克爾任內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政治決策,首推2015年歐洲難民危機,她大膽開放德國邊界,不強制驅逐來自伊拉克及敘利亞等地、上百萬尋求庇護的難民。這項決定,普遍受到人權團體的支持,但也讓高舉反移民旗幟的歐洲極右翼政黨,迅速崛起。
此外,相對於在移民政策上的寬容,梅克爾對中國的立場卻飽受質疑。
在其任內,德國不斷加碼與中國的經濟合作,試圖將中德兩國的經貿關係,與中國的爭議性議題切分開來。而對於中國近年來對新疆維吾爾族人權的侵害、對香港異議人士的打壓等,梅克爾也沒有採取強硬態度,都為她的總理生涯留下褒貶不一的評價。
但不可諱言地,梅克爾16年的總理生涯,確實為德國及全球政壇寫下一頁頁的傳奇篇章。未來無論誰入主德國總理府,都難以撼動梅克爾的歷史定位,而新上任的總理,也將承接龐大使命、負重前行。
梅克爾即將揮別政治舞台,一舉一動仍受世人矚目。取自德國聯邦政府官網
《梅克爾傳:一場卓越的史詩之旅》
▋作者:凱蒂‧馬頓(Kati Marton)
▋譯者:廖月娟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21年10月15日
本文轉載自遠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