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指標狂飆 美股恐崩盤
美股近日迭創新高,引發市場對於股市是否漲過頭的擔憂。根據股神巴菲特偏好的美股估值衡量指標,美股總市值占國內生產毛額(GDP)的比率上周(9月30日)觸及198.63%的歷史新高,超越網路泡沫與金融危機時期高點,顯示美股遭到高估,未來幾個月恐有崩盤之虞。
該指標素有「巴菲特指標」之稱,主要用於衡量股市是否超漲或遭到低估。若指標在75~90%之間,意味股市仍在合理區間。若超過120%則代表股市已被高估。
該指標10月7日約在196.43%,逼近200%,遠高於2000年網路泡沫的140%與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的110%。巴菲特先前警告,當此指標接近200%時,等於是在「玩火」,市場可能出現大幅修正。
推動巴菲特指標創新高的原因眾多。首先,儘管目前利率仍處於高檔(這通常會壓低估值),但在此之前,市場經歷約十年的低利率環境,而這對於美股估值帶來支撐。
在美國聯準會(Fed)先前升息循環期間,市場大量資金湧入股票市場以尋求更高報酬。在這段期間,投資人見證輝達、亞馬遜與臉書母公司Meta等科技巨頭崛起,這些大型公司估值達到驚人水平。
除了科技業整體蓬勃發展外,人工智慧(AI)熱潮興起進一步推升相關企業的獲利與估值。巴菲特先前表示,即便基本面不夠強,但企業高獲利表現依然能說服投資人接受更高估值。
但也有人批評,此指標並未反映全球化影響,畢竟美國許多大型上市企業(特別是科技公司)收入很大一部分來自於海外。如果不調整該指標的話,估值看起來可能過高,但實際上並非如此。
分析師也表示,巴菲特指標僅能用於推估美股是否遭到高估,無法作為經濟衰退的預警訊號。經濟衰退與否應以其他宏觀因素評估,例如成長放緩、通膨攀升或經濟萎縮等,而不是股票市值與GDP的比率。
巴菲特2001年為美國《財富》雜誌撰文時表示,該指標雖有其侷限,但依然是衡量股市最佳的指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