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解決詐騙現象,政府要主動出擊

台灣青年赴柬埔寨工作卻遭虐與轉賣事件,讓人見識到,有組織的國際詐騙集團勢力之龐大與手段之兇殘,就在此事件逐漸從鎂光燈前消失之際,與防疫補助有關的新詐騙案件,正以鋪天蓋地之勢席捲全台。根據資安企業趨勢科技的統計,整個8月份,台灣此類的詐騙網址總偵測數量,月增20倍,總數量超過上半年的總和。

與疫情同步升溫的詐騙事件,快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我們既對詐騙集團的無孔不入感到訝異,更對政府部門幾乎束手無策的對應方式感到憤怒。繼續這樣下去,只怕台灣社會要做好接受詐騙成為「新常態」的準備,從現實面來看,政府若再不拿出有效方案,壓制詐騙集團的氣焰,受害者愈來愈多,肯定成為選舉過程的話題,損及執政的威信。

防疫補助的詐騙案件頻傳,無須資安企業特別提醒,幾乎每人的手機或電腦,都收到過這類的簡訊、Line、iMessage或郵件,甚至一日數起。此時政府採取的對策,實讓人不敢恭維,以近期屢被冒名詐欺的衛福部為例,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的說法是,該部從未發放過急難紓困的補助,整個詐騙流程雖複雜,最關鍵的一點是有無點擊了網址,如不小心誤觸一定要立即關閉,衛福部官網只有.gov.tw一種寫法,對來歷不明的詐騙訊息,他建議,民眾可以打165反詐騙專線協助解決。

由趨勢科技提供的四招破解方法,同樣將「檢查網址」列在首位,提醒民眾留意假的網址魚目混珠,「.gov.tw和gov.tw雖只差一點,卻是天差地遠」,而如果對於相關訊息有疑慮,可以撥打165專線,進行免費與快速的查證。

兩造的說法大同小異,看來,此應就是當前避免被詐騙的最可行方法。問題在於,為何詐騙案件如此的猖獗?為何民眾只能自我提升「數位素養」,對政府難道不能有更多的期待嗎?不客氣的說,上述「解方」只是被動的提醒,很遺憾的,實在看不到政府有何主動出擊的積極性。

詐騙集團採取的方式也是散槍打鳥,之所以廣發詐騙訊息,求的就是百中中一的成功率,一旦得手即可賺到盆滿缽滿,而前述的防衛手段,卻還在寄希望於民眾能夠區分「.gov.tw」和「gov.tw」的細微差別。坦言之,歷來為數眾多的受騙者中,不乏部會首長、大學教授、銀行主管、知名醫師和媒體高層,這些社會的菁英,都可能因百密一疏成為受害者,豈能期待一般老百姓,有能力去長期的進行自我的數位防衛?

的確,與詐騙集團對抗是艱難的長期工作,很難期待畢其功於一役,可以做到完全的「清零」,但詐騙案件呈數十倍的飛速成長,實難說服民眾相信,這是個勇於任事的政府。

至於要如何改變現狀,我們認為,首先行政部門一定要化被動為主動,統籌指揮權對詐騙集團宣戰。如前所述,詐騙案如滾雪球般發展,衛福部本身也是受害者,但回應內容卻顯得有氣無力,把時間拉長看,包括行政院、司法院、金管會與教育部等諸多單位,都曾被監察院點名過於輕忽問題,導致詐騙案件愈演愈烈,而此又與詐騙案件相當複雜,權責難以釐清有關。

在此情況下,要處理詐騙案件「該如何管」的問題,先得處理好「由誰來管」的問題。唯有明確了主管機關,並給予其整合各部會的權力,宣示將防制詐騙列為優先政策,才能辦的擲地有聲,一改各單位自掃門前雪的現況。

督促交易過程中各個環節,提升防詐騙意識,同樣是政府的義務。詐騙案件之所以在台灣頻繁發生,很重要的原因是,各平台只想極大化自己的獲利,極小化自己的責任,甚至還有社群媒體對外公開強調,絕對不會提供資訊給政府部門,詐騙集團加以利用運作,自然更為放心。

可是當防詐騙已成為國際趨勢時,我們看到,就平台業者而言,臉書曾與亞馬遜合作,自發性的揪出購物假資訊;就監理機關而言,新加坡政府要求所有的企業和機構,年底之前,必須加入簡訊發送者身分登記系統,才能利用手機發送簡訊等訊息,目的是要降低消費者受騙的風險。有為者亦若是,政府一定要拿出手段,讓平台業者盡到它們應有的社會責任。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大眾控AR HUD 進攻電動車
工商社論》論海外就業劇減二十多萬人的迷思
世銀調降陸今明年GDP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