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美日韓同盟」的內憂與外患

備受矚目的台灣總統大選剛落幕,各界關心準總統賴清德在美國「關切」下,會如何應對兩岸關係。事實上,2024年對東北亞鄰國─日本與韓國而言,不論在內政或外交上,也都是充滿變數的一年。民意支持度都很低的日相岸田文雄和南韓總統尹錫悅,既要跟隨拜登政府腳步,改善與中國大陸的關係,還要維持區域穩定,更不能成為美國大選年「不穩定的麻煩製造者」。美日韓同盟的後續發展,值得賴清德國安團隊重視。

在內政方面,日本開年天災人禍不斷,先是能登半島大震引發海嘯,造成慘重傷亡,接著海上保安廳救災飛機,在羽田機場跑道滑行時與日航班機對撞,對於岸田政府來說,可謂屋漏偏逢連夜雨。執政的自民黨去年底爆發新的政治獻金案,黨內最大派閥「安倍派」成員全遭約談,岸田因為該案而調整內閣人事,在政治上的意義,無異將派閥鬥爭直接連結到「後安倍時代」的權力重組。由於他的支持度積重難返,也使得黨魁和首相大位的爭奪,進入合縱連橫的新階段。

在南韓,最大在野黨黨魁李在明,從去年底絕食抗議,到今年初前往釜山為黨籍候選人助選時遇刺,在政壇造成軒然大波,陰謀論滿天飛,對於尹錫悅政府來說,可謂「沒有最壞,只有更壞」。他在2022年以不到一個百分點的差距當選總統,而所屬政黨又是國會的少數黨,迫使他特赦同屬保守派的前總統朴槿惠,尋求整合保守派陣營的所有力量,即使如此,仍無法排除在野黨箝制施政、掣肘法案的挑戰。而在一任五年、不得連任的「超級總統制」現實基礎上,去年12月才調整內閣人事的尹錫悅,面對今年4月即將來臨的國會改選,政治壓力之大可想而知。

在國際方面,東北亞「小抱團─弱聯結」的政治困境,也需要改變。由外相登上日相大位的岸田,過去三年的外交經貿成績單,與檢察官出身的尹錫悅相同,都偏愛參加光鮮亮麗、美國主導的各種國際高峰會。然而,「親美反中」和「美日韓同盟」高唱入雲,卻引來北韓發射短中長程飛彈到日本海,俄羅斯和中國大陸船艦繞著日本國境聯合巡航,政治軍事對峙的氛圍丕變,實不利於兩國改善周邊國家的關係,自然也無法為美國營造一個穩定的東北亞形勢。而去年夏天,日本政府不顧南北韓和中國大陸的反對,強行排放核廢水,造成南韓民怨沸騰,再加上去年12月,南韓「最高法院大法院」對於日本企業在殖民和二戰期間,強迫徵用民工必須賠償的判決,都使得「日韓同盟」呈現「官方熱,民間冷」的奇特現象。

廣告

更有甚者,北韓已在去年底認定,兩韓是「兩個敵對國家和交戰方」,加上俄烏戰爭後,俄羅斯與北韓間的互補關係更加緊密,導致朝鮮半島的和平,似乎更加遙遙無期。

在內憂外患夾擊下,岸田與尹錫悅政權要不要延續,抑或調整現有的「親美反中」政策走向,也就成為重中之重的課題。

至於美日韓同盟的主導者美國總統拜登,日子也不好過。對內,前總統川普來勢洶洶,在元月中旬起跑的共和黨黨內初選中,已於愛荷華州大獲全勝,川氏大放狂言指稱,他的初選勝利導致中國股市大跌;而擁川派聲勢浩大,可能進一步撕裂美國社會。

對外,俄烏戰爭、以巴衝突與衍生的紅海危機,更令拜登進退失據,因此不容東北亞再起事端。這也是去年11月舊金山「習拜會」後,促使美國反中戰略「暫時微調,選後再議」的關鍵。不過,就算拜登有意促使日韓調整「反中」立場,在實務上仍有其難度。其一,日韓境內七萬美國大軍的存在,就是劍指中國大陸和北韓。其二,日本的核廢水排放,讓對中韓的緊張外交關係延伸到民生財經領域;而美國核子潛艦去年應邀停靠釜山港,令兩韓關係更加劍拔弩張。此外,南韓去年對中國大陸的貿易收支,出現1992年建交以來的首次逆差,由於彼此的產業競爭態勢日熾,韓國對中貿易逆差也恐怕難以扭轉。

相對於「美日韓同盟」成員各自面對國內的問題,「中俄北韓(朝)」結盟關係則日益緊密。去年3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連任第三個五年任期之後,首次外事訪問,就是前往莫斯科。今年元月中旬,北韓外長崔善姬出訪俄羅斯,在面會俄國總統普丁時,力邀普丁訪問北韓。現階段,「美日韓」與「中俄朝」的對陣態勢「壁壘分明」,這是台灣必須面對的外在形勢,也是國安團隊不能迴避的政經軍事之重大變局。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台股回跌 兩大內資百億護盤
台股基金夯 19檔淨值破百元
錢景俏 5檔電池材料供應鏈有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