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政府如何推動生技醫療產業「破兆」

立法院於6月4日三讀通過「再生醫療法」與「再生醫療製劑條例」(俗稱再生醫療雙法),總統賴清德聞訊立刻在臉書上表示:「期盼透過再生醫療的發展,結合智慧醫療、精準醫療,實現健康台灣的目標,也讓『生技醫療產業』成為下一個兆元產業,促進台灣的繁榮發展。」這個政策主軸,與前總統蔡英文「有信心台灣的生醫產業會成為下一個兆元產業」的目標相同。

在探討政府應該如何推動新兆元產業之前,我們先要問:到底政府的「生醫產業」包括那些?根據2016年行政院通過的五加二產業創新計畫中的「生技產業創新推動方案」,其範圍包括醫療器材、製藥、應用科技及健康福祉。其中應用科技指的是「應用生物技術從事產品研發製造或支援醫藥品開發提供服務」,包括農業生技、食品生技,特化生技、環境生技以及生技服務業;而健康福祉產業則包括健康福祉產品服務以及數位醫療,包含數位預防、數位診所、數位治療,遠距醫療與醫院資訊系統。

根據這個分類,以2015年基期總產值為4,215億元,其中,醫療器材占32%、應用生技21%、健康福祉29%,製藥18%。到了2021~2022年,年總產值已擴張到7,000億元左右,以年增率超過8%的成長趨勢推算,這個產業成為下一個兆元產業「指日可待」。

我們要指出,以新政府而言,這個目標實在太過於「謙虛」。我們以製藥產業為例,2015年產值772億元。如果以上市櫃公司中市值領先的幾家生技醫藥公司為例,其中以併購大幅成長的兩家領頭羊-保瑞與美時,去年已經領先突破百億大關(分別為142億及169億),加上新藥研發有成的藥華藥,預計今年也可突破百億,光這幾個例子就知道製藥業正進入高成長期,再加上政府最近投資成立的台灣生物醫藥製造公司(TBMC),希望成為生技的台積電,政府光光對製藥工業的期許難道不應該「破兆」?

廣告

其次,政府似乎不了解,許多新藥公司期待的商業模式是授權,而不是自己賣產品。把產品在研發階段就授權出去,可以獲得授權金與里程碑金,而產品上市之後還可以分潤。除了授權,公司也可以整個被收購。這些公司沒有「營業額」,所以在政府統計中,完全看不出成果。假設未來有許多生技新藥公司都是走這類商業模式,股東賺大錢,經營團隊創業成功,公司同仁都是高薪,又有股票,我們政府不鼓勵嗎?

最後,我們要提醒的是「健康福祉產業」這個名詞,還真是「台灣特有,全球首創」,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這個分類是硬拼湊出來的。除了健康福祉產品和服務,還有智慧醫療、精準醫療和遠距醫療,甚至包括了醫療資訊系統,但卻缺了最重要的「醫療服務」。依據全球的分類,所有的生醫產業都劃歸在健康照護業(Healthcare industry),其中最大的當然是「醫療照護」,再加上醫療照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儀器、設備及醫藥品、醫療器材等產品,以及其背後的運作常透過負責財源的保險公司的金融服務。以這樣的國際標竿而言,我國的「生醫產業」,每年約1.6兆元左右,所以早已是兆元產業。

如果認真的分拆,那麼直接對人的服務,包括醫療體系、長照體系,以及不涉及產品的服務類分為另一類,以產品研發製造銷售為主的分為另一類。最簡單的估計就是把目前七千億中,屬健康養生、樂活休閒、養生服務、運動健身等所謂健康促進與養生福祉服務,一年約2,000億的產值扣除,那麼整個生技醫療產業就只包括製藥,醫療器材與應用科技及智慧醫療等產業,目前產值大約只有5,000億左右,由此為基點往數個兆元產業邁進,才具積極性與挑戰性。否則以目前已達7,000多億,而且靠七拼八湊而成的一個產業板塊,政府什麼都不做,就自然會成長為兆元產業,號稱「AI」的行動新內閣當然不應該讓賴總統提出這樣的願景和口號。

新上任的經濟部長郭智輝,是公認晶片產業鏈的專家,但鮮為人知的是他曾任台灣中華生命科技法律協會理事長,對生醫產業有非常深入的見解,相信以他的睿智,一定可以重新定義生技醫療產業的規模與範圍,並以此擬定策略,以建立我們未來生醫產業的發展藍圖。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兆豐銀籌組志強-KY 2.5億美元聯貸
新唐調漲MCU 明年Q1不看淡
竹科銅鑼園區環差案 通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