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打造科技島不能迴避的課題自然災害的損害控管

4月花蓮強震造成的山崩讓人看的怵目驚心,同樣的場景,6月又再重演了一次,地點北移到了基隆。圖/本報資料照片
4月花蓮強震造成的山崩讓人看的怵目驚心,同樣的場景,6月又再重演了一次,地點北移到了基隆。圖/本報資料照片

4月花蓮強震造成的山崩讓人看的怵目驚心,同樣的場景,6月間又再重演了一次,地點北移到了基隆。台灣正在持續承受極端氣候的試煉,剛度過年初的水荒馬上迎來大規模的雨情,而侵台颱風數量變少但規模持續的放大,每一次的考驗,都凸顯著現有防災體系的弱點,難以扛住災害也缺少預警的功能,實為新內閣必須妥善處理的重大問題。

在花蓮地震出現之前,其實類似的情況幾乎年年出現。例如,2020年間,新北市瑞芳台鐵軌道的邊坡出現坍方,讓東台灣交通大亂、觀光活動幾乎停擺,可是年復一年,大小災害還是不斷的重複出現,以今年來說,除了因災情嚴重廣受注意的東部地震外,基隆潮境公園大面積山崩出現的前後時間,因鋒面來襲帶來豪大雨,台鐵瑞穗到三民間的軌道淹沒、交通中斷,蘇花公路崇德段也發生多次土石流。

之所以造成這樣的現象,根據交通部說法,今年是因地震加上豪雨造成較深層影響,甚至出現崩塌;學界看法則認為,土石流部分應與地震無關,而是處於迎風面的邊坡岩石,長期風化裂縫擴大,加上連日豪雨才會一發不可收拾。

至於面對災情採取的對策,以邊坡土石流為例,會先把巨石裂解,然後刷坡,再趕工恢復交通,之後則加強邊坡的盤點巡檢,最後再展開受損害民眾的國賠程序。只是如此的善後措施,顯然不能令人滿意。以基隆為例,當地議員即質疑發生事件的山頭,過去也曾出現土石滑落,最後僅是透過護欄隔離,並未就最受重視的地質不穩等問題,提出令人安心的解方。

坦言之,重大災情在世界各地均造成影響,並非台灣所獨有。同樣以今年來比較,廣州出現百年一見的大雨,導致馬路成河、高鐵進水;日本沖繩受鋒面帶來豪雨波及,豐見、糸滿多地淹水,氣象廳呼籲警戒土石流與河流水位上漲。印度東北部的錫金邦同樣受連日暴雨影響,多地發生土石流導致多人喪生,還有上千遊客因聯外交通阻絕而受困。顯然如何面對極端氣候的影響,是全球各地都必須重視的共同課題,我們也提供以下意見,供新內閣做為施政參考。

廣告

首先要強調的是,台灣雖然號稱科技王國,卻始終未能將科技實力,廣泛的應用於天災的防範上,甚至部分人禍也被以天災包裝而卸掉責任。我們認為,要控管天災事故發生,必須在導入科技上推出更積極的作為,不能再依靠傳統人員巡查等作法,過去也許是值得參考的經驗,但對極端氣候造成的損害如只按此判斷,說不定還會出現誤判。更何況,台灣每個產業都面臨少子化問題的困擾,有經驗的鐵公路巡檢人力同樣持續減少中,影響到公共的安全。

科技學者陸續提出過具體的解方,可利用人工智慧(AI)擅長分析數以萬計微弱訊號的特點,搭配常態性的列車等車輛行駛,紀錄震動、角度、音量的微小變化,將之收集反饋到中央系統作研判,即時的展開預防性維護,達到全時的風險控制。換言之,當今的科技能力,是可對部分災害提供預警的功能,宣稱要打造台灣成為AI科技島的新政府,除了台股因此受惠而屢創新高外,實有必要在AI的防災應用上多加把勁。

其次要強調的是,導入的科技要能落實應用,而非只是形式上以科技做包裝,對於實質的防治災害根本無濟於事。以另一件與花蓮地震一樣,受到廣泛矚目的2018普悠瑪列車出軌翻車為例,該事件造成18人死亡、逾200人輕重傷事件,從事後的檢討報告和公懲會判決結果了解到,台鐵耗費巨資建置ATP遠端監視系統,避免乘客生命身體安全,但實際的應用僅由司機員一人之手做決定,結果即是,花了大筆的錢,仍因人為疏失導致重大傷害的出現。

出現上述「有科技之名、無科技之實」的情況,可見要落實的問題頗為複雜。例如,技工們對於自身經驗的自信、公務人員對導入科技的排斥,以及中央與地方的資金分派,和監控體系龐大招標金額該如何分配等,當然更不乏對導入的科技種類存有門戶之見。

此時最重要的就是主管機關的態度,務必要扛下責任、站在第一線上,並協調不同單位引入所須要的應用科技,才能讓台灣每隔段時間就要碰上天災事故,可減少發生的頻率或讓損害極小化。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中研院:台灣明年通膨會破2%
太陽光電、離岸風電 雙延宕 連2年未達標 明年挑戰更大
美光早盤大漲逾9% 記憶體族群歡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