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我們需要一個更好的薪資中位數

主計總處日前公布薪資中位數報告,這份報告全名為「受僱員工全年總薪資中位數及分布統計」,統計的對象是工業及服務業所僱用的上班族,薪資是包括年終獎金、紅利的年薪,而統計重點除了中位數,還有薪資分布的變化。

這項統計自2016年首度公布,迄今已七年,本次公布的結果反映薪資中位數成長緩慢,2021年年薪中位數50.6萬,遠低於平均數67.0萬,近十年(2012~2021)中位數只成長14%,低於平均數成長率21%,道出台灣中產階層的無奈,不要以為14%還不錯,平均到每一年可能比通膨率還低,是以上班族時有怨言。

所謂中位數是指一群數列排序後,居中的數字,例如小學生由矮而高排隊,若一排有11人,第六位的身高就是這一排的中位數,依此類推,2021年於國內各大企業上班者有813萬人,依其所領薪水排序後,約第406萬這位上班族的薪水即中位數,他在這一群領薪水過日子的人裡,贏了一半,也輸了一半,因此頗適合反映中產階層的處境。事實上,薪資中位數的出現正是有感於薪資平均數與民眾無法共鳴,然而這並非統計有什麼問題,而是平均數易受極端值影響,中位數則無此毛病。

本次報告有兩大重點,一是薪資中位數成長緩慢,二是領不到平均薪資的人口比率快速升高,從研編之初2009年61.6%升至目前68.3%,用白話文說,2021年在813萬名受僱員工裡,高達555萬人領不到平均薪資,這反映了一個事實,前1%、0.1%、0.01%極端高薪者疾升的薪資,正拉大平均數與中位數的差距,以致薪資分布右偏的情況逐年加深。而讓不均度擴大的原因包括:城鄉差距、產業政策、租稅政策、人力政策與教育政策等等,主事者必須重新檢視,否則不用五年,低於平均薪資的上班族便要超過7成了,屆時會招來多大的民怨,難以想像。

廣告

主計總處自2016年以來所公布的薪資中位數,已揭開了薪資分布逐年右偏的真相,遺憾的是,這個右偏並未得到政府應有的重視,有鑑於此,為讓這份統計發揮更大的影響力,我們有以下三點建議:

第一、統計範圍擴及公部門:可能多數人並不清楚,這份統計的對象雖是上班族,但只及於工業、服務業,而不含政府部門,因此軍公教約百萬名公部門的上班族未在統計之列,若加計公部門,則受僱者將由現在813萬人增至916萬人,如此估得的薪資中位數才是真正的中位數,少了政府部門,這份統計的代表性明顯不足。把公部門納入統計,在早年可能有困難,因為中位數最初是綜合薪資統計、人力運用調查調校推估而得,自發布的第三年即改採稅檔、健保檔等大數據估算,從大數據的應用而言,把政府部門裡的百萬名上班族也納入,並非難事。

第二、公布更細的薪資分布統計:如前所提,今天主計總處已採用大數據估計薪資中位數,運用如此豐富的資料,卻只公布十等分位組分界點(九個分界點),實在可惜,昔日樣本數少,過細的分布估不出來可以理解,然而如今運用大數據,若還是只估十等分位組分界點,這豈不是拿著名劍干將去砍柴,徒然浪費了大數據的倚天之能。

事實上,財政部每年依所得稅檔,早已公布到20等分位的得了,而每一等分位又取四分位數,換言之,已公布到前1.25%的極端高所得族群了。財政部能,主計總處沒有理由不能。

第三、薪資中位數應每年出報告:薪資中位數每年只發布12頁新聞稿,不像薪資統計、人力運用有完整的年報而詳列分析表,運用如此多的資源與人力而不編年報,實在可惜。若有可能,應將研析成果編成統計報告,以供外界參考。

我們肯定主計總處近年的努力,尤其在海外就業、非典型就業、縣市別薪資等領域屢有創編、精進,非僅充實政府統計,也有助於外界對勞動市場的認識,但如同前主計長汪錕昔日所言:「統計是以數據來表達自然或社會現象,分析問題癥結,進而提供解決問題方法的一門科學,因此如何提升統計的廣度、深度與確度是必須努力的重點」這雖是28年前的一席話,今日重溫仍如暮鼓晨鐘,值得統計部門文官深思。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台灣電路板產值 估破8千億
三引擎催動 金居Q4獲利衝
聖暉 今年營收挑戰200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