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台灣科技業面臨四個巨大挑戰

台積電法說會反映了台灣科技公司共同面臨的四個巨大挑戰圖/本報資料照片
台積電法說會反映了台灣科技公司共同面臨的四個巨大挑戰圖/本報資料照片

台積電20日舉行第二季度法說會,總裁魏哲家說「由於持續疲弱的整體宏觀經濟環境、中國需求恢復速度低於預期,客戶更加謹慎,將在2023年第四季進一步控制庫存。」因此,公司破天荒第二度宣布下修全年的營收指引,預計2023年以美元計算的營收將下降約10%。此外,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也宣布,美國亞利桑那州建廠面臨專業人才不足的挑戰,建廠進度落後,4奈米製程的量產時間將由2024年底延至2025年。

台積電法說會反映了台灣科技公司共同面臨的四個巨大挑戰:第一,在美聯準會劇烈升息之後,全球經濟進入休養期;第二,即使有人工智慧(AI)爆紅的新需求,仍然無法填補整體宏觀需求減少的缺口;第三,中國經濟復甦的腳步意外緩慢,從手機到上游科技產品的需求全面疲弱;第四,地緣政治擠壓,讓製造成本大增、更對後續的投資擴廠帶來難以掌控的變數。

我們逐一來探討上述變數帶給台灣科技公司的衝擊。首先,雖然大多數公司的法說會都會傳達「去庫存已到尾聲、需求即將恢復」的樂觀訊息,但是到了7月底,不只是科技業,甚至傳產、成衣、自行車、汽車等產業都還是一片寂靜,只有觀光旅遊業熱到爆表。每個產業都有個別的亮點,例如半導體與伺服器產業有AI熱潮,卻無法填補整體需求衰退留下的缺口。

台積電是AI熱潮的受益者,但是魏哲家報告的數字極為清晰,與AI相關的處理器需求,包括CPUs、GPUs、與AI加速的訓練等晶片,約占台積電營收的6%,這個領域以超高速複合增長到了2025年可達營收的10%,但是如果手機等主流運用繼續衰退,AI需求增長仍然無法帶領台積電業績回升。

廣告

中國經濟的變數也是今年下半年科技產業能否復甦,最關鍵的因素。我們看到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用盡全力拚經濟,嚴打互聯網平台的政策已正式結束,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蔡崇信等人回中國,中美高層政治對話恢復交流,北京積極爭取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等跨國企業領袖訪問中國,各省也紛紛派遣人數眾多的招商團出國爭取外資,加上人民銀行持續調降利率,地產商不再爆雷。

如果占台灣科技業公司營收2成~3成的中國市場能在下半年正式觸底復甦,將是四大挑戰中最營養、最有實益的利多。

政治干擾則是科技公司無法逃避的「必要之惡」與最大難以掌控的變數。以往科技公司專注本業,政府的要求大多只需要「公關部門」發揮良好的聯繫功能即可,但是在中美地緣政治對立升高,從半導體先進製程開始一路向中下游相互傾軋,加上去全球化的「供應鏈區域化重組」,科技公司已經不能單純專注本業,而必須提升到由董事會、執行長層級主導,將跨國政治的變數與因應方案,納入投資設廠或中長期營運的企業策略中。

最新的政治干擾案例,就是已經卸任、又繼續參選美國總統的川普日前接受福斯電視台專訪,當主持人問及「美國是否應該協防台灣」時,川普宣稱「要是我當總統就不會這麼說」,川普強調他是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好朋友,指責台灣搶走美國半導體的工作,認為美國應當阻止台灣半導體銷售美國,甚至課徵關稅。川普最近的選舉言論明顯偏向習近平,也獲得北京的支持,又帶給台灣企業新的變數。

當然,川普重回白宮的機率極低,只不過他搖擺的言論正是美國、甚至多數民選總統的通病,民選政治領袖在不同的位子,會有截然不同的立場,而且在選舉期間、落選或當選後,對於同一個政策,也會有左右搖擺、隨民間聲量調整的現象。即使是拜登總統用力推動晶片法案、親自飛到亞利桑那出席台積電裝機大典,但他當著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劉德音、魏哲家的面,高聲支持工會的言論,也給台積電經營團隊帶來極為沉重的壓力,埋下亞利桑那新廠延遲量產的地雷。

拜登堅持美國要有自己的半導體製造業,也力推「友岸外包」的政策,因此台積電被迫投入巨資設立美國新廠,電子科技廠也大量在墨西哥、越南、歐洲擴廠投資,但是從成本角度來看,不論是台積電或是其他科技廠的海外新廠,運營成本都比在台灣或中國的成本要高,中上游供應鏈的成熟度也較低,勞工等生產管理要素更為複雜。

台積電法說會的主旋律,的確反映了擋在台灣科技業眼前的巨大障礙。企業經營者既不能夠隨著政治人物的選舉語言起舞,又不能以不變應萬變,對國家領袖等級的發言置之不理,分寸拿捏是「理工男(女)」的科技主管不熟悉的領域;全球供應鏈重組的大挪移剛剛開始,每移動一步都增加風險與成本,客戶要求分散供應鏈,卻不保證相對應的訂單;然後全球的需求又在休養期,中國經濟復甦則是既期待又怕受傷害。

四個巨大的挑戰橫在眼前,台灣的產業領袖沒有抱怨的權利,只能以庖丁解牛的手腕逐一化解障礙,爭取成為下一波復甦的勝利者。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缺料 全球伺服器市場下修7%
斷鏈+疫情 Q3全球貿易量萎縮
美經濟重啟 Nike財報超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