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傳真-因應地緣政治風險 企業有三對策
19世紀初期,知名的馬爾薩斯受聘英國為第一位政治經濟學教授,政治經濟學風行數十年,到了19世紀後期,新古典經濟學家馬歇爾主張政治不應干預市場,推動以專業經濟學取代政治經濟學,經濟學研究逐漸與政治研究脫鉤。然而,企業面對地緣政治風險正有逐漸升高的跡象。今年初上了媒體的台積電高薪聘請政治經濟分析專才也是一葉知秋。
今年世界經濟論壇(WEF)調查顯示,地緣政治問題已經超過通貨膨脹,成為各國央行和主權財富基金關注首要風險因素。調查發現,53%的央行計畫增加儲備,52%的央行計畫實現持股多元化。國內四大也紛紛對台灣地緣政治風險提出觀點,最近調查發現地緣政治風險從前次調查的第六名升為第一,勝過少子化,超高齡,極端氣候與貧富不均的風險。
■地緣風險分成直接和間接
地緣政治風險指因國際或地區間政治、經濟、軍事或外交關係的變化而對企業運營或投資帶來的潛在威脅。大致區分為直接與間接兩類:直接風險部分,要關注三項:一、政治衝突與不穩定:1.國際或地區間的武裝衝突: 例如邊界爭端、領土糾紛或軍事對峙。影響包括物流中斷、基礎設施損壞、出口限制等等。2.內部政治動盪:例如政府更迭、政變、示威或內戰,可能導致法律體系不穩定與勞工市場混亂。
二、經濟制裁與貿易限制:1.針對特定國家、企業或個人的經濟或貿易與行動制裁。2.出口管制或進口禁令,包括限制敏感技術、商品或原材料的流通,高科技產品的出口限制等等。三、安全威脅:1.實體恐怖主義,包括恐怖襲擊或極端組織的干擾,可能影響公共安全並導致基礎設施破壞。2.虛擬網絡攻擊。
間接風險部份,涉及兩個領域,一為區域經濟、社會與文化風險,包括:1.貨幣波動與匯率風險,包括由於地緣政治因素引發的匯率波動,制裁導致貨幣貶值。2.原材料與能源供應中斷,如天然氣、石油等資源的供應。3.民族主義與保護主義:包括當地對外來企業或商品的抵制,因貿易爭端導致的消費者情緒改變。
二為自然與公共衛生相關風險,包括:1.疫情傳播與公共衛生危機,疫情可能因國際旅行或檢疫政策變動而加劇。2.氣候相關衝突,由於氣候變遷引發的水資源或糧食爭端。
■盤點企業風險評估與可能因應對策
至於如何因應這些風險,直觀但粗糙的想法是遷廠第三地,但是除了情感因素,成本與時效都不是最佳解決方案。不過鴕鳥因應也非良策,至少應該開始盤點企業本身風險評估與可能因應,例如參考在911事件發揮了相當作用的ISO的22301營運持續管理,包括適當的情資蒐集、分析、模擬、與演練等等。
其他具體因應策略方面,可以包括:一、在生產製造層面,要加強供應鏈韌性,重組,分散與彈性:包括減少對單一國家或供應商的依賴,評估分散生產基地至東南亞、印度、中東等地。優先與政治穩定國家的供應商合作,形成可靠的供應鏈夥伴關係,維持關鍵原材料庫存,建立彈性生產系統。與利用資訊科技追蹤供應鏈狀況,定期模擬地緣政治風險情境等等。
其次、市場多元化與拓展:包括開拓新市場,建立本地化的生產與銷售網絡,適應當地需求與法規。與當地企業建立合作夥伴關係,減少進入障礙,提升在地信任與合法性,增強企業形象。
第三、ESG策略:綠色轉型與可持續發展,減少對高風險國家的能源依賴,推動可持續發展。提升在地信任與合法性,增強企業形象。
對於政府而言,除了對直接地緣政治風險的武力防阻以外,應該也可以提供更多的公共財來協助企業降低地緣政治風險。例如:1.蒐集與提供適當的案例資料庫讓企業在面臨危機或因應風險時得以參考,例如某知名文創企業曾因員工個人發言引起中國激進民族主義者在網路的大力反彈,當時企業立刻透過購買流量方式降低衝突升高至平面與立體媒體的風險。
又如近來各大企業與新創事業針對外商逐漸關心NCNI(No China No Taiwan)所採取的因應措施等等。2.國內企業受到供應鏈要求在國外設立分支機構時,相關的資訊與成本,政府可以適當加以協助。3.除了傳統軍工產業以外,政府亦可培植一些有助於降低地緣政治風險的AI與軟體產業,諸如數位雙生(Digital Twin),地理空間技術與遙感技術,區塊鏈應用於貿易糾紛,動態風險地圖用於實時監控並預測地緣政治風險。」等等。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全台73個行政區 房價年漲逾一成
大啖低軌衛星通訊元件訂單 昇達科11月每股賺0.34元
斷鏈+疫情 Q3全球貿易量萎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