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舊紙幣收購潮 吹向台灣
1980年代是郵市最盛行的時候,隨著網路發展、娛樂變多,民眾慢慢不再集郵,開在台北市牯嶺街10餘家郵幣社,改以紙鈔、錢幣交易為主,尤其近年大陸經濟起飛,掀起舊紙幣收購潮,已成為郵幣市場價格主導者,具當代歷史意義的袁大頭銀幣、蘇聯發行紙鈔成為熱門品項,仰賴買賣舊物生存的郵幣社業者,與大陸關係也密不可分。
現今牯嶺街只剩2家專門郵票、郵政收藏品買賣,10餘家業者轉以交易紙鈔、錢幣,且實體與網路通路並行。
張姓業者分享,懂得辨別紙幣真偽好壞並壓低利潤空間,正是永續經營的方法,尤其舊物買賣最重視誠信,實體店家經營網拍,比起虛擬帳號更易取信買家。
綜觀近20年郵幣交易情形,業者最有感大陸市場興起。慶餘堂郵幣社負責人王鵬程表示,台灣過去「錢淹腳目」帶動民眾投資郵票,隨著股市崩盤、郵票發行量增高,郵票價值所剩無幾,多數人改玩紙鈔、錢幣,但近年大陸經濟復甦,加上民族主義發酵,大陸人開始高價收購大陸舊錢幣,使郵幣市場行情從台灣改由大陸主導。
王鵬程舉例,大陸在民國初期有軍閥、共產黨、蘇聯、英國、美國等各方勢力,使幣制混亂,但袁世凱促成第一次貨幣統一,鑄有袁世凱頭像的銀幣(袁大頭)自然別具意義,即使該幣市場流通量大,價格卻能從過去百元漲到最高5000元上下。
他說,大陸現由共產黨治理,當初扶持成長的蘇聯對大陸歷史而言有重要地位,蘇聯在大陸特定地區發行的紙鈔頗受市場歡迎,發行量稀少始終維持不錯價格。
另有業者透露,即使郵幣收藏品由台灣人收購,最終仍會輾轉回到大陸人手中,顯見大陸市場龐大,郵幣社更是靠大陸過活。
牯嶺街從原本舊書攤一條街到郵幣社林立,當地龍福里長鄭珍珍認為這條街沒什麼變,舊書攤及郵幣社都賣骨董,吸引不少文人前來,造就牯嶺街獨特人文氣息,更樂見郵幣社找出經營之道,持續傳承深厚的文化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