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大神專訪/哆啦王揭心法 勸退2支ETF(2-2)
【時報-台北電】2008金融海嘯時,當時手中的資產縮水一半。
當時金磚四國正夯,台灣投資圈盛行買基金,身為投資小白的張遠也沒掉隊,後來還陸續買進聯電、日盛金等個股,但隨機亂買的他,沒多久就發現,「手上光是個股,一度高達30、40檔,但仔細翻閱對帳單,卻發現多數都是虧損的」。
追根究柢之後,張遠意識到,個股投資需要掌握他人不知情的資訊,真正了解1家公司才能獲利,否則身為小散戶,即使閱讀再多研究報告或媒體報導都沒有用,也幾乎很難有實質獲利。
發現買一籃子股票的投資策略錯誤,加上後來看了綠角部落格的文章,覺得指數化投資很有說服力,但他坦言,一開始信心不強,直到後來陸續又讀《漫步華爾街》、《投資金律》和《柏格談共同基金》等3本書之後,才有信心加入指數化投資的行列。
不過,為了處理滿手的主動基金與個股,張遠還是花了超過半年以上的時間,直到2008年雷曼兄弟破產事件前,才終於處理完畢。
市場漲跌無法預測,試圖透過選股或擇時來擊敗大盤,往往事與願違,總是不斷與「斷捨離」的心態來回拔河,「當時其實答案已經找到了,只是舊的捨不得賣而已,因此又拖了一段時間」,自認性格中某些部份很像大雄的他,不疾不徐述說著。
雖然將絕大多數資產轉入ETF,仍沒倖免於金融海嘯,當時手中資產縮水一半,但他認為,指數化投資的目標在於「穩健獲取市場平均報酬」,而非追求超越市場的超額利潤。
對於年輕時就歷經熊市,張遠認為,現在回頭去看,反而是件值得開心的好事,因為可以趁便宜時增加持股,至於牛市時雖績效落後,難免會萌生比較心態,但他笑說,「只要想著,一定還有比我更慘就好了」。
而且,對指數型投資者而言,雖然績效不可能拔尖,但重點是堅守投資紀律,不隨市場波動,就因此輕易改變策略。
對於投資之道,張遠給出結論:「指數投資沒有在停損的!」
觀察張遠目前的投資組合,即使已經盡量去蕪存菁,卻仍然相當多元,涵蓋超過70種商品,包括股票、債券、原物料和加密貨幣等多個資產類別,其中大盤股市占比50%,債券占比30%,REITs相關10%,原物料占比7%,加密貨幣占比3%。
雖然包括0050(元大台灣50)、0051(元大中型100)、006208(富邦台50)等多檔台股ETF,張遠幾乎都買過,除了0051的持有時間最長,至今還持有1檔超冷門的006201(元大富櫃50)。
但張遠表示,自己純粹是想補足上櫃股票這1小塊市場才持有,除了認為一般人,根本不用買這麼多標的,甚至也不建議持有006201。
至於市值型ETF部分,他認為,其實0050、006208等2檔擇一即可,因為對於簡單想作台股指數化投資的人來說,1支市值型的ETF,已經足夠涵蓋至少7成的台股市場。
談到台股近年的高息ETF之亂,張遠的看法更是直率,表示包含高息ETF在內,所有具特定主題的ETF,都不符合獲取市場平均報酬的原則,也都不建議買進。
至於對哪一檔高息ETF最「感冒」?張遠直球對決,毫不猶豫就點名00900(富邦特選高股息30),他認為,00900選股邏輯最瞎,根本不是在選股,可以說根本沒選股策略,只是為了拉高配息,而不斷一直換股,徒增交易成本。
張遠抨擊,00900就是1年4季看哪些個股配息,就來調整成分股,「春天這幾檔配息就選他們,夏天換另一批配息就又大風吹,再換另一批進來」,他直轟,換股策略簡直跟散戶一樣,選股邏輯毫無意義,令人不敢領教。
對於投資之道,張遠給出結論:「指數投資沒有在停損的!」由於指數投資是參與全球市場,即便短期內會有跌幅,長期而言仍然會持續上漲,因此無須考慮停損問題。
但並不意味「被動投資比較簡單」,張遠指出,因為過程中,會一再考驗投資者的抗壓性,不僅必須看淡熊市,也得在牛市來臨、一片歡騰的時候,抵抗超額報酬誘惑,長期下來,平均報酬就會贏過80%的投資者。(2-2)(新聞來源:旺得富理財網 李宗莉、馮恩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