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防醫學院三軍總院北投分院院長楊斯年:強化心理復原力 迎接疫後新人生

國防醫學院三軍總院北投分院院長楊斯年。圖╱嚴強國
國防醫學院三軍總院北投分院院長楊斯年。圖╱嚴強國

綜觀疫情肆虐全球超過三年的時間,讓世界各國無一倖免,此起彼落的疫情消息充斥你我的每日感官,無論所見、所聽、所感覺、所思考,及所作所為大多與其相關,值此春假年終之際,闡述如何強化個人心理復原力,平安迎接度過疫後的新人生。

據國防醫學院三軍總院北投分院院長楊斯年(台灣社區精神復健發展協會理事長)表示,新冠疫情屬於生物病原災害的一種,不屬於單純的天災或人禍,但都具有災難的四大特性:突發性(不可預測)、不確定性、地區性、重傷害。研究顯示:重大災難後倖存者或當事人產生創傷後壓力疾患的發生率,介於20%至30%左右,包括九一一事件、東日本地震、卡崔娜颶風、MERS與SARS疫情等均是如此。近年的新冠疫情造成的傷害更具複雜性,除了多人染疫身亡外,確診者發生新冠感染後遺症的比例不低,研究顯示被隔離者在三年後仍有9%出現重度憂鬱症狀,而隔離的長期效應,容易產生酒精或物質濫用與依賴,並出現迴避行為。除了病毒對神經精神系統的直接侵犯之外,長期與重複的隔離檢疫措施,對身心影響與社會衝擊的傷害性,值得吾人重視。

而疫情與隔離所造成的身心壓力,容易在某些族群中顯得特別嚴重,例如:低社經地位者、低教育程度者、曾有心理困擾或精神疾病者、疫情爆發區的醫療工作者、人格特質不穩定者、隔離的期間過長、無法獲得需要的健康資訊、過度恐懼、不適當的措施(如儲存)以及過少/過多的檢疫行為、無法獲得適當的生活必需品等。

既然疫情造成身心衝擊已無法避免,一般大眾如何做好準備,以迎接疫後新人生?筆者建議應將重點放在強化心理韌性,除了可以修補自身歷經疫情期間的身心不適,也能做好準備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所謂心理復原力又稱心理韌性,即在重大逆境中復原或成功應對的能力(Rutter, 1985),常見的心理復原力屬性與特質包括:反彈╱重新整合、高期望╱自我決定、積極的關係╱社會支持、彈性柔韌度╱自在氣質、幽默感、自尊╱自我效能等六大項。心理復原力強的人,可以在短時間內緩解自身心理壓力,甚至透過助人的歷程發揮社會互助的效果,加速本身以及周遭環境的復原。心理復原力也不限於個人,家庭、公司與組織、社區與社會、整個國家與全球都在不同的層面需要復原力的幫助。以家庭為例,家庭復原力代表個人復原力、家庭生態系統與家庭壓力理論的總和,包含家庭信念、家庭組織型態、溝通與解決過程、家庭調適與適應模式等。

廣告

2023年仍是新常態(New Normal)的一年,人們原本習以為常的日常生活,受到疫情衝擊過後的公共衛生原則、經濟變動與社會各項變遷而異動,就算疫情衝擊過了,生活回歸的正軌已不再跟以前同樣的生活。不管「我們的新世界」(Our New World)將如何呈現,對於「強化心理復原力」的認知與實踐,可以使得各位準備好自己,迎接疫後新人生。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iPhone組裝將倍增 立訊大擴廠 叫陣鴻海、和碩
工商界關切能源政策 劉德音喊話 超前部署電力
台灣電路板產值 估破8千億

◤防疫鬆綁 日常防護不能少◢
熱銷口罩款 各式花色不撞款
75%酒精乾洗手 特惠價最低55元
每日好康限時商品 今天訂明天到
電暖器、除濕清淨機這裡搶購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