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投視角-創投進場可有最好的時機點

無論是「創投」還是「創業者」,時機點都格外重要,每個選擇都是攻略。圖/freepik
無論是「創投」還是「創業者」,時機點都格外重要,每個選擇都是攻略。圖/freepik

無論是「創投」還是「創業者」,時機點都格外重要。你想想,如果今天鐵達尼號要沉船了,即始你是全世界最棒的船長,恐怕也是凶多吉少。

就拿創投基金獲利表現來說,好績效與壞績效之間的顯著差異,往往來自於「進場時機」。打個比方,由於網路泡沫與金融海嘯後的兩年,全球新創估值大幅降低,因此那些在2003年、2010年所成立的創投基金,後來都成為前後十年績效前段的基金。

就創業者來說,產業的進入時機點更是重要。這邊先透過兩個概念來分享「時機點」的看法。

我們先談談「技術成熟度曲線」,這是由調研機構Gartner所提出的一個概念,橫軸是時間,縱軸則是大眾對這個技術的期待。

■投入太早,恐成市場先烈

舉個例子,人工智慧(AI)、區塊鏈、自動駕駛剛出來的時候,大家都覺得非常棒,認為這些技術很快就會起來,因此許多機構都FOMO(Fear Of Missing Out)地投了這些賽道的公司,把行業估值頂得很高。然而,市場在短期是一台投票機,長期則是一台秤重機。由於這些技術的商業化場景往往沒有那麼快起來,等到公司資金燒盡,後面又沒有投資人願意為之前的高估值買單,泡沫就會開始破滅,變成了第一次的滑坡。

基本上,絕大多數的新概念都會面臨類似的狀況,像是2000年互聯網在巔峰後的滑坡,又或是2023年NFT、DeFi的跌落。然而,這並不代表過去的工作都白費了,一個概念在高峰時被大家認識後,才會開始擴散到大眾之中,成為日後成長的動能。

廣告

如果說「技術成熟度曲線」像是「技術的供給」,那麼「技術導入的生命周期」就像是「技術的需求」。「技術導入的生命周期」理論是來自「創新的擴散」這本書,作者認為一個技術一開始如果只有2.5%的人採用,那這一群人就叫做「創新者」;如果只有15%的人使用,那這群人就叫做「早期採用者」。

■每個選擇都是攻略,

有錢就有機會

雖然以上兩個理論是由不同的學者提出的,但卻有學者認為這兩個理論的橫軸都有時間的維度,所以是可以拚在一起的。兩張圖的交會點,恰好是在「大眾期待跌落谷底」以及「早期採用者」的那個階段。因此,如果要選擇一個風險較低的進入時機點,這個交會處便是「技術風險已大幅降低」且「市場即將大量普及」的甜蜜點。

舉個例子,2017年的時候,VR被許多媒體稱為「VR元年」,當時市場上就出現一堆做VR硬體或軟體應用的廠商, 但現在事後回顧,很多的公司都不見了。

進一步分析,可以發現2017年時的VR裝置又重、又容易頭暈,在供給端技術還有許多優化的空間;若從需求面來看,2017年全球VR裝置出貨量不過465萬台,僅佔全球人口僅0.078%,連1%都不到。很明顯地,當時VR技術的供需,離甜蜜點還有一段距離。對於那些VR廠商來說,其實未必是他們不夠好(很多創辦人的學經歷都厲害到爆炸),而是他們跑得太快了。當資源耗盡,就從「市場先驅」變成了「市場先烈」了。

不過,儘管我們找到了風險較低的甜蜜點,也不代表就該完全放棄「位處產業萌芽階段」的市場機會。利潤往往來自不確定性,如果你有預知能力,能在泡沫前出場,其實也會有不錯的報酬。

又或者,公司非常會募資,手上資金多到足夠讓他熬過往後的市場寒冬,那麼及早卡位,反倒更有機會在日後搶佔先機、脫穎而出。

這些都沒有對錯,只是每個選擇背後,都有一套遊戲攻略罷了。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英業達 攻5G專網智慧工廠
PCB廠創新局 攻半導體測試板
新唐調漲MCU 明年Q1不看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