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斯・米勒再談《晶片戰爭》後續趨勢:全世界在爭搶「自給自足」
日本經濟新聞旗下日經亞洲(Nekkei Asai),昨晚(台北時間 26 日 23:00~24:00)再度邀請《晶片戰爭》作者克里斯·米勒(Chris Miller)與談「日經論壇:Untold Story of Chip War(晶片戰爭沒告訴你的事)」系列第二回,「The Global Battle for Domestic Supply Chains(國內供應鏈的全球爭奪戰)」。
第一回請見:克里斯·米勒揭露《晶片戰爭》出版後觀察到的三大半導體趨勢
會中克里斯·米勒(Chris Miller)與日經亞洲台北支局記者鄭婷方、以及日前應邀擔綱彭博拆解華為 7 奈米手機的技術分析公司「TechInsights」的副責任者(Vice Chair) G. Dan Hutcheson 對談。在華為 7 奈米新晶片手機 Mate 60 Pro 取得突破性進展後,米勒對於三大關注趨勢提出更新。
7 月以來半導體 3 大趨勢要聞:AI需求暴漲、中國反制蘋果、華為新機突破
在前次(7 月)論壇後僅僅兩個月內,半導體產業再度發生重大變化。米勒指出,業內最值得關注的有三項要點,
趨勢一:首先是對半導體的需求持續成長,特別是用於 AI 的晶片。這個趨勢早已存在,但重點在於目前仍持續成長中。
趨勢二:智慧型手機出現很大的進展,特別是華為的新手機。在該款手機上市同時,中國對某些蘋果產品加諸新的限制。這些限制的規模,特別是在高階市場,可能對中國的智慧型手機市場造成重大影響。
趨勢三:華為發表的新手機在華盛頓引發很大的爭論:(對中)禁令是否太寬鬆或太嚴格?米勒認為已經有大量的證據顯示,美國政府當中有一些人要求對華為與中芯(SMIC)等公司進一步加強限制。
華為新機拆解透露:手機內幾乎所有晶片都是中國製、中國可能在晶片設計的 EDA 工具取得重大進展
令人驚訝的是,中芯不僅為這款智慧型手機生產主要處理器,包含手機中「幾乎所有其他晶片」也都是中國製造和設計的。記憶體晶片不是,但大部分其他的半導體都是。
米勒認為,這代表兩個重大意義,其一是,
目前典型中國品牌手機內,還有很多外國製造的晶片,如韓國製、台灣製、日本製的晶片。但使用國產料件替代外國料件,一直是中國政府長期以來的明確目標。華為新機之所以引人注目,正是因為它幾乎實現了這個目標,除了少數關鍵記憶體零組件之外,幾乎都是國內生產。
另一重點在於海思的設計能力,儘管在美國實施出口禁令前,海思作為華為的設計部門就已經展露頭角,但在禁令後,中國如何取得設計晶片用的 EDA(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電子設計自動化)工具來進行設計?這一點無法僅透過觀察晶片、或其來源來判斷。
米勒指出由於主導市場的 EDA 公司都在美國,看起來中國在 EDA 部分可能已取得重大進展,就像過去被封鎖在 Android 之外時所做的,在大約 13、14 個月之內設計出中國自有的 Android。
而設計以外的其他半導體生產製造工具,米勒說明,在過去的 12 個月左右,隨著新的禁令實施,中國企業實際上已經進口了更多製造半導體所需的工具。這些進口的支出金額增加,確實表示中國的晶片製造商認為他們無法在國內獲得有競爭力的工具,也不期望他們在一段時間內能夠獲得有競爭力的工具。而在此同時,也看到中國政府、中國工業討論要投資大量資金,來國產化這種設備。
中國半導體的競爭力?可能重點會擺在受保護的國內市場!
米勒認為,中國在車用晶片、Wi-Fi 晶片、或其他領域的半導體的技術水準議題,不僅是競爭力問題,還要考慮中國政府願意保護國內市場到什麼程度?
如果你有一個受保護的國內市場,那麼你不需要那麼有競爭力,因為你只要在國內銷售、就可以達到全球 GDP 的 20%。我認為我們應該預期、我們已經開始看到中國政府展開更多的保護。我認為中國對蘋果的限制、似乎在華為宣布新手機的時間點升級了。這不是巧合,我認為這是同一過程的兩個步驟。
米勒指出,美國正在限制最先進的 GPU 出口到中國。所以中國有很強的動力推 GPU 產品。儘管不一定能產出與 NVIDIA 被允許賣給中國的同等級 GPU,但中國公司可能會選擇透過提高 GPU 的產能,來贏得大量的市佔與政府支持。
中國公司也很可能、很快就可以大量生產接近外國公司的其他類型產品。中國在過去幾年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汽車出口國。中國媒體也積極討論有助於中國汽車公司國產化供應鏈的政策,特別是想要「國產化」對 EV(電動車)非常重要的功率半導體。
在電動車領域,中國對國產半導體有很大的需求,特別是這個領域不需要 EDA 工具、及許多半導體生產設備。而其他許多類型的晶片,中國品牌也可以拿得出堪用的產品、在中國市場取得市占。中國自製的產能越高,就越能學到更多製造先進晶片的知識技能。
現狀確實給了中國一個立足點,繼續推進他們在車用半導體等的領先優勢。
最終華為與中芯帶給華盛頓的震驚(surprise),可能換來更嚴苛的禁令,包含工具的轉移(transfer of tools)、目前仍未受限制的化學品與材料等等。在美國國會內已經開始出現這樣的討論。
最終美國的出口禁令是否有效?
TechInsights 的 Dan Hutcheson 認為,美國的目標是讓中國半導體落後 4 年。一開始的打擊或許很有效。但實際上,兩年前 TechInsights 曾預測中國可以達到 7 奈米,而如今中國確實照著進度表完成,顯示技術差距已經從 3~4 代再次追回到 2 代。
Dan Hutcheson 擔憂,更嚴格的禁令將推動中國發展出更多技術,他們會在斷炊之前購買進更多的生產設備。TechInsights 原本預期今年的半導體業市場(semi-entrepreneur market)將下滑近 20%、實際上卻只下滑 5%,造成差異的正是中國大量向荷蘭購買的設備,而且在禁令開始的 9 月前就已經到位。最終美國方的圍堵只是以短期的收益、換得中國長遠的競爭力。
然而中國希望發展出技術巨擘,是否會衝擊到美國的企業?米勒則相對較不擔心。確實在 PC、汽車、與電子業已有許多中國品牌取代外國品牌、並在可能的情況下以中國零組件取代外國零組件。然而,
唯一的限制因素就是中國公司生產所有零組件的能力是否足夠高?以及品牌管理是否夠精緻?過去十年,中國已經取得很多進展,但仍然有一些關鍵技術是中國公司無法在國內生產的。如果就第三國的市佔來看,中國品牌要贏得市佔,仍然比有競爭力國家的品牌略為遜色。
相對於中國正拼盡全力自給自足,美國又能自給自足嗎?
美國正在自給自足。然而,「全球化」一直是大多數半導體供應鏈中公司的主要策略。米勒認為,大多數公司都認為全球化是他們成功的核心。
如果觀察美國公司過去幾年採取的策略,會發現一系列的重大海外投資、及重大的國內投資。英特爾正在德國建新廠,格羅方德(Global Foundry)在法國和新加坡蓋新廠等等。
儘管如此,增加在美國的晶片製造投資確實是一個目標,這也已經在發生。但問題是這些生產設施在經濟的可行性、以及美國政府提供的補貼結束後,是否還會有下一輪投資?米勒表示還有待觀察,談這些目前為時過早。但宏觀來看,美國政府已經看到希望藉由投資獎勵所增加的海外投資。
而包含印度、越南都明確表達誘致更多半導體製造業的目標,並且已經在零組件、封裝、以及組裝廠等,成功取得很多投資。例如,蘋果的手機組裝轉移到印度。米勒認為這些國家可能會成為半導體產業的更大玩家,但在製造方面可能不如供應鏈的後端。
晶片戰爭的下一輪贏家是誰?
米勒強調,要預測產業未來的挑戰在於,半導體產業的歷史一再被「技術變革(technological changes)」打斷,而這種變革往往很難預測。
就如同如果在 2013 年問哪家半導體公司最有可能達到 1 兆元規模,NVIDIA 可能不會被預測到。它的崛起,是由技術主導的新用途所驅動,這在 2013 年幾乎是不可能預測的。
這也說明了技術變革「如何確立」「誰領先於產業中」的重要性。米勒謙遜表示,我們還不知道未來 10 年、還將有哪些非凡的新技術發生,並對產業造成巨大的變革性影響。
下一個贏家或許還在未知的隧道內。
核稿編輯:李柏鋒
《商益》主張「商業是最大的公益」,報導專注於讓讀者理解資本力量、商業本質以及財經語言。歡迎加入 Discord 社群,並免費註冊訂閱商益電子報。
延伸閱讀:
克里斯·米勒揭露《晶片戰爭》出版後觀察到的三大半導體趨勢
【SEMICON Taiwan 2023】劉德音:AI浪潮下,半導體仍有巨大發展空間
突破美封鎖?華為新手機晶片,彭博權威拆解證實採中芯7奈米
蘋果還能紅多久?傳中國擴大iPhone使用限制,國營企業恐禁用
警報再響!華為手機7奈米晶片風暴,美國安顧問:我們要處理這事花不了幾個月
林本堅在美談晶片和平:我們試圖阻止中國,反倒協助推動自給自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