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電股》元晶 鈣鈦礦產品有望2028量產

【時報-台北電】元晶(6443)董事長廖國榮出席台灣國際智慧能源周暨台灣國際淨零永續展展前記者會,說明新世代太陽能電池與模組技術發展趨勢。他指出,太陽能技術是等比級數成長,預期2034年太陽能電池發電效率將達39.5%,發電成本將較2004年減半。他也看好鈣鈦礦疊加TOPCon電池的發展,有機會在2028~2030年量產,成為太陽光電市場主流產品。

廖國榮指出,聯合國推動ESG概念以來,降低地球暖化與發展再生能源已成為世界各國共同努力的目標。全球太陽能電力系統累計裝置量由2004年的2.8GW成長到2023年的1,676GW水準,成長600倍,所產生的電力佔世界電力總需求約7%,預估2035年將超過20%。

而太陽能產業發展符合摩爾定律,太陽能電池光電轉換效率大幅提升,發電成本不斷下降,歐盟地區已達到電網平價水準。電力成本每隔10年就會有一次大躍進,2004年轉換效率約14%,2024年達到17%,2024年達24.5%,廖國榮預估,10年後光電轉換效率將達到39.5%,比2024年成長60%,主要是因為技術成長很快推升成本不斷下降。前面10年發電成本下降15%,未來10年還會下降15%,相比2004年發電成本減半。

對於技術演進,廖國榮表示,2024年進入穿隧氧化鈍化接觸太陽能電池,採用N型矽晶片,相較之前都採用P型矽晶片技術提升,正式進入量子電池時代。以鈣鈦礦材料作為電池的光吸收層,疊加在TOPCon電池上,可以吸收全波段太陽光譜,打破矽晶電池理論上的極限,疊加後的轉換效率可望提升到35%以上,有機會在2028~2030年量產,成為太陽光電市場主流產品。

隨轉換效率提升,相同土地面積的裝置容量將可升高,廖國榮強調,台灣發展太陽能沒有土地不夠問題。20年前每一公頃土地裝置量0.8MW,採用TOPCon太陽能電池裝置量可達1.4MW,10年後將是2.25MW,增幅達60%。以271.8平方公里大小的台北市來看,可裝置40GW太陽能電力系統,每年可提供565億度電力,約等於3.5座核三廠發電量,土地稀少不必然是發展太陽光電的瓶頸。(新聞來源 : 工商時報一袁顥庭/台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