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口:2021年淨增長僅48萬意味著什麼
中國國家統計局本周一(1月17日)公布,2021年中國出生人口1062萬人,人口出生率進一步降至7.52‰。
減去死亡人口數後,中國總人口僅比上年末增加48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低至0.34‰。
過去幾年,中國關於「老齡化」、「少子化」的討論甚囂塵上,「人口焦慮」不斷累積。但剛剛公布的去年人口數據,還是讓不少專家表示出乎意料。
有分析指,如何應對人口「零增長」甚至「負增長」時代的快速提前到來,已經成為中國無法迴避的難題。
「人口負增長」的敲門聲
2020年中國出生人口為多少?這個問題在去年從年頭吵到年尾——原本4月就要公布的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到5月依然沒有公布,《金融時報》一度援引知情人士稱中國人口已經出現「負增長」,不過中國官方隨後澄清並非如此。
去年底公布的《中國統計年鑒2021》顯示,2020年中國人口出生率為8.52‰,為首次跌破10‰,人口淨增204萬人,自然增長率為1.45%。
2020年淨增204萬人的消息,掀起波瀾,雖然中國人口尚未出現負增長,但淨增人口近幾年斷崖式下跌。
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數據,中國每年淨增人口在2000年跌入1000萬人區間,之後五年到2005年逐步跌入700萬區間,再過5年後到2010年緩慢跌倒640萬人。
此時中國逐步放開計劃生育政策,從「雙獨兩孩」(雙獨家庭生兩個孩子)逐步到「單獨兩孩」,淨增人口一度快速回升,之後的2011-2014年,分別達到825萬人、1006萬人、804萬人、920萬人。
2015年淨增人口又跌回600多萬人,中國開始全面放開「二胎」,之後兩年2016和2017,淨增人口回升至906萬人和779萬人。
此後,中國人口進入「跌跌不休」的狀態,每年都刷新1961年以來最新紀錄(當年由於大饑荒人口減少348萬人)——2018年淨增人口為530萬人,2019年467萬人,2020年直接腰斬到204萬人,2021年則腰斬之後再腰斬,僅淨增48萬人。
「人口挑戰是眾所周知的事情,但人口老齡化的速度明顯快於預期,」位於上海的保銀資本管理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張智威預計,中國總人口可能在2021年已經觸頂。
負增長時代可能大大提前
潛台詞是,2022年中國人口可能進入「負增長」時代,如果成真,這一時間點將大大早於專家們的預測。
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2019年初發佈的《人口與勞動綠皮書》指出,中國人口會在10年後到達最高峰水平,即2029年,之後出現負增長。
聯合國《世界人口展望2019》預測中國的生育率2021年為1.70,2030年為1.75,人口到2032年開始負增長。生育率是指出生人數與同期平均育齡婦女人數之比。
美國人口普查局2021年預測中國的生育率在2021年為1.50, 2030年為1.52,人口在2031年開始負增長。
中國《國家人口發展規劃(2016—2030年)》預測2020-2030年生育率穩定在1.8,人口在2031年才開始負增長。
這些預測中,中國出現人口負增長的時間都大大晚於2022年。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研究員易富賢長期研究中國人口問題,出版有《大國空巢》一書。他向BBC中文表示,如果中國人口在2022年開始負增長,比中國官方、聯合國、美國普查局的預測提前很多年,意味著中國的社會、經濟、國防、外交等各項政策都是建立在錯誤的人口數據基礎上,也意味著美國等國的對華政策也是立足於錯誤的人口數據基礎上。
勞動力危機?
人口轉為負增長是一個關鍵節點,標誌著中國在很多方面將發生重大轉變。張智威認為,這意味著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可能也比預期更快到來。
背後的邏輯是,走向人口負增長意味著,在未來數十年裏,中國的勞動力供給將持續萎縮。而更少的勞動力可能意味著更高的工資,這對於製造業來說,可能意味著出口放緩,阻礙中國未來經濟增長。勞動力萎縮還將凸顯社會保障尤其是養老金能否維繫等問題。
易富賢認為,中國人口負增長將是數百年來歷史拐點,也是世界地緣政治、經濟的拐點。
凱投宏觀(Capital Economics)中國經濟問題專家埃文斯-普里查德(Julian Evans-Pritchard)此前就據此分析,「在可預見的未來,中國可能無法取代美國成為最大的經濟體。」
但是,安邦智庫宏觀研究中心主任賀軍認為要理性看待生育率對經濟的影響。首先,經濟繁榮、城市化程度提升、養育成本升高、人們對個人生活質量和個人價值實現等觀念變化,都會帶來生育率降低,生育率降低實際上也是社會發展進步的標誌。
也有專家認為,中國應該面對這一現實,著力提高人口素質,以應對挑戰。
遼寧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學者李凱撰文指出,克服人口紅利減弱對經濟發展的影響,中國必須提高人口素質,促進「人口紅利」向「人才紅利」轉變,加快建立人才資源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