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半導體設備商去年營收寫下新高,美出口管制加速「國產化」進程

【財訊快報/陳孟朔】在美國2022年底祭出史無前例的出口管制措施後,在「自立自強」的迫使下,中國本土主要半導體設備公司去年營收紛紛創下新高,年比也維持高增速的表現。分析人士指出,制裁限制下的國產替代進程主導本輪設備公司的業績增長,而產業鏈整體的協同合作是其中的關鍵因素,預計這一進程仍將繼續加速。

中國正致力於實現半導體供應鏈的國產化,本土晶圓產能穩步擴張,晶圓製造市場的擴大亦直接刺激對上游半導體設備的需求。在全球整體行業仍處週期低位,海外設備大廠收入下滑的背景下,國產設備公司去年的成績顯得更加突出。

路透選取的四家中國半導體設備龍頭公司--北方華創(002371.SZ)、中微(688012.SS)、拓荊科技(688072.SS)、盛美上海(688082.SS)2023年營收年增率在32.2-58.6%之間,淨利潤增長率則在36.2-79.8%。

這些公司主要生產以刻蝕機、薄膜沉積設備為代表的高端電子工藝裝備,位於晶圓製造過程中的前道,目前國產化率普遍在20%以下。

本土券商--廣發證券發表的研究報告顯示,中國國產半導體設備業者增量主要來源於國產替代進程的深入。當前,國產設備對成熟制程的工藝覆蓋度日趨完善,並積極推進高端制程的工藝突破,產品正處於驗證密集通過、開啟規模化起量的成長階段。

國際券商研究機構Bernstein分析師Qingyuan Lin指出,美國2022年10月推出的先進製造設備出口管制措施極大加速國產化的進程。更重要的是,在制裁之後,本土晶圓廠和上游設備廠之間的共同研發加速,是設備廠業績高增最為關鍵的原因。「從國內晶圓製造廠的角度來看,原先它們還是寄希望於能買多久的進口設備就先買。對於晶圓廠而言,商業化的角度是先把產品做出來、把產能做上去。雖然它們有心支援國產設備,但實際上能給到的支援有限。但在制裁之後,整個格局就改變。在制裁前,國內製造設備供應商僅僅被晶圓廠視作備選方案。晶圓廠允許供應商們測試它們的設備,但“僅此為止”。制裁後,國內方案成為唯一選擇,支持它們成為最為關鍵的戰略舉動。」

中國總理李強3月在北京調研北方華創時表示,要加快先進制程裝備研發,更好牽引“全產業鏈協同創新”。

中國和美國各自主導的科技戰略正在加速全球範圍內半導體產供格局的改變。

全球知名行業研究機構—SEMI發表的報告顯示,2023年全球半導體製造設備銷售額小幅衰退,主要市場中只有中國和美國實現增長。去年在中國投資年增率達29%,金額為366億美元,持續占據全球最大設備市場。

進入傳統淡季的第一季,中國半導體設備廠商持續交出亮麗營收。路透選取的四家公司第一季營收增速介在17.3-51.4%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