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產業》催生鋰電池,3學者獲諾貝爾化學獎

【時報-台北電】諾貝爾委員會9日公布今年化學獎得獎名單,由美籍教授古德納夫(John B. Goodenough)、英籍教授惠丁罕(M. Stanley Whittingham)及日本旭化成研究員吉野彰等3人共同獲獎,因為他們的研究促成鋰電池普及,造就智慧型手機、電動車等產業革命。

負責頒發諾貝爾獎的瑞典皇家科學院表示:「鋰離子電池自1991年問世以來已改變人類生活。」

回顧1970年代,石油危機爆發趨使紐約州賓漢姆頓大學(Binghamton University)的惠丁罕投入超導體研究,希望發掘新材料取代化石燃料。他在當年開發出第一顆2伏特電壓鋰電池,可惜爆裂風險過高且成本昂貴,以致遲遲無法商品化。

到了1980年代,美國德州大學的古德納夫發現在電池陰極使用氧化鈷取代金屬硫化物,成功提高電池效率,將鋰電池電壓提升到4伏特,為鋰電池商品化奠定基礎。

今年已經97歲的古德納夫如今成了諾貝爾獎史上最年長的得獎者。諾貝爾化學獎委員會成員朗斯特隆(Olof Ramstrom)表示:「古德納夫至今仍持續推動鋰電池發展。」

吉野彰則是在1985年開發出第一顆鋰離子電池,讓電池兼具輕量、高度續航力及反覆充電的優點。朗斯特隆表示:「鋰離子電池促成了今日的行動世界,讓我們隨處可充電。」

吉野彰在9日受訪時表示,當年鋰離子電池剛問世時他曾歷經一段「身心煎熬」的黑暗期,因為他整整花了3年才成功讓這款電池商品化。

吉野彰直到5年前才有了人生第一支智慧型手機,親自享受鋰離子電池造就的科技創新。他坦言鋰離子電池仍存在許多未知數,而他將繼續研究以「解開更多謎題」。

上述3人將在12月10日諾貝爾逝世紀念日接受頒獎,並平分900萬瑞典克朗(約91萬美元)獎金。(新聞來源:工商時報─記者陳穎芃/綜合外電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