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新砍掉低毛利及非核心事業,董座樂觀今年獲利將優於產業平均水準

【財訊快報/記者戴海茜報導】華新(1605)今天舉行股東會,一開始董事長焦佑倫對華新近幾年發展做說明,他說華新近幾年展開併購,陸續取得歐洲三家公司股權,也投資印尼進軍鎳生鐵及發展海底電纜,而這些投資將為華新帶來年營收500-600億元,不過也會處分毛利率低及非核心事業比重,像是之前處分南京廠跟今年預計處分的東莞銅條廠,加上處分美國太陽能廠,估計會砍掉年營收約達300億元,但屆時華新毛利率將可提升有利於獲利成長。展望2023年,有信心不管景氣如何上下,華新的獲利可以優於產業平均水準。華新近幾年陸續併購歐洲及印尼廠,焦佑倫表示,過去一年華新的發展陸續取得重大成果,讓公司獲利創新高,核心事業發展更朝專業性發展,華新不鏽鋼在2022年取得義大利子公司Cogne Acciai Speciali的70%股權後,透過這跳板陸續收購歐洲企業,包括收購芬蘭Outokumpu旗下兩家軋鋼廠分別位於瑞典Degerfors及Storfors。

焦佑倫進一步指出,從2022年11月到今年5月短短就幾個月,華新的投資金額都非常大,多元性及完整性都有合作,也建設國際銷售網路,特別在能源及航太都是高門檻的產業領域,未來新能源像是氫能、核能應用都非常廣泛,汽車也有很多用途,特別是半導體,華新建構完整的銷售網路。

華新於2019年開始佈局鎳生鐵,焦佑倫指出,2020年取得印尼第一個鎳生鐵投資,約有4萬噸應用在不鏽鋼應用,之後又取得冰鎳4萬噸,應用在電動車需求上,總計8萬噸,讓華新擁有大量的鐵鍊技術,華新2022年、2021年都有超額利潤,今、明年景氣因素就算沒有回到超額利潤,但仍看好對華新營運有相當挹注。

另外,華新與丹麥NKT集團旗下NKT HV Cables AB (NKT) 簽約啟動海纜事業,參與能源轉型發展建設,焦佑倫表示,海底電纜有非常高的門檻,海底電纜性能與保護各方面考慮非常多,也須經過非常長的認證過程,與其合作透過其經驗很快進去這市場,以電線電纜起家的華新來說是提升自己技術,未來台灣韌性電網建設產品技術也會因而提升,取得相當多經驗及機會。

焦佑倫說,這幾個併購及發展都是讓華新核心事業提升,有高技術門檻,而合作方也都有卓越及行業中領先,有非常強經營團隊及理念,這幾個投資除海纜外,也都是當年投資、當年回收。

焦佑倫表示,華新這幾年投資包括陸續取得歐洲三家公司股權,也投資印尼進軍鎳生鐵及發展海底電纜,將為華新帶來年營收逾500億元,不過也汰弱留強,將毛利率低及非核心事業比重降低或是處分,華新之前為銅條亞洲銅條最大製造商,之前處分南京廠後、今年預計會處分東莞銅條廠,加上處分美國太陽能廠,這些估計年營收約達300億元,儘管增加500-600億元營收,但也砍掉300億元的業務,屆時華新的毛利率將可提升,有利於獲利成長。

焦佑倫表示,今年景氣展望不如去年,這是大家所認知,只是期待何時會轉好,而這幾年對華新影響包括大陸後疫情時代,景氣復甦雖不如大家預期,但也已停止下滑,目前市場存貨需要多少時間消化還在觀察,預期第二、第三季會看見緩步復甦,華新必須進一步將公司內部做好,特別是這麼多產業或是收購的企業,這幾個產業、產品要發揮綜效,包括成本、服務、產品完整性及構建強化競爭力,有信心不管景氣上下,華新獲利可以優於產業平均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