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F為何高估台灣?

圖╱本報資料照片
圖╱本報資料照片

自國際貨幣基金(IMF)於10月發布預測,認為台灣今年每人GDP會超過日、韓,各部會都很開心,國發會在臉書表示:「IMF預測台灣人均GDP將贏過日韓,成為東亞第一,這是因為台灣近年在國際變局下展現強大韌性,成長動能已產生結構性翻轉,…」不料,日前最新資料出來,主計長朱澤民直言,根據主計總處的資料,今明兩年都不見得會比日、韓高。

IMF在10月估台灣今年每人GDP可達35,513美元,惟日前主計總處的估計僅32,914美元,兩者差距不小,多數人認為這是匯率造成的,事實上,匯率的影響不大,資料顯示,IMF於10月設定的台幣匯率是29.18,主計總處11月設定的是29.85,差距甚微,由此可知,是另有原因。

是什麼原因呢?眾所周知,每人GDP是以GDP除以一國總人口,人口短期變化很小,因此關鍵在於GDP,IMF今年4月估台灣今年GDP是新台幣23.2兆,也許是看到台灣半導體的優勢,10月竟大幅上修至24.2兆,這是一個很高的數字,依主計總處的估計,不要說今年,就連明年都達不到。

主計總處最近兩次的預測,8月估今年GDP為23.0兆,由於全球景氣降溫,日前下修至22.8兆,兩相比較,IMF比主計總處的估計多了1兆多,GDP高估這麼多,每人GDP自然也就高估了,這就是IMF報告出現台灣超越日、韓的原因。

然而,這裡會衍生出另一個問題,IMF把我們GDP估得這麼高,也應該會推升經濟成長率才是,然而,10月IMF估台灣今年經濟成長率只有3.31%,並沒有驚天動地,這又是什麼原因?

廣告

經濟成長率是實質GDP的成長率,用算式來說就是以GDP平減指數(deflator)把名目值變成實質值,再算其成長率,也就是消除價格的因素,反映量的變化。一般我們沒有在GDP前面加實質二字指的就是名目值,經IMF在10月大幅調升我國GDP,GDP成長率升至11.4%,若真的實現,這將是1993年以來最高。名目成長率這麼高,照理說,經濟成長率也應該如響斯應才對,惟IMF也同時調升deflator,使得今年deflator漲幅高達7.8%,經這麼高的deflator平減GDP之後,經濟成長率也就不怎麼驚天動地了,和主計總處估的沒有差太多。

繞了一大圈,IMF和主計總處估的經濟成長,只在伯仲之間,但每人GDP卻差這麼遠,其關鍵就在GDP與deflator,高的GDP雖可以拉抬每人GDP,但回頭算經濟成長率時還得看deflator的臉色。也許有人會問,主計總處估的deflator今年漲多少?8月估漲2.17%,11月估漲1.86%,和IMF的估計相去甚遠。那麼到底誰對?由於主計總處前三季是統計而非預測,因此主計總處的估值比較接近事實。

這樣說來,若只看經濟成長率,IMF與主計總處差異不大,但對照更細一點的數據便會發現兩者有著驚人的不同。總的來說,IMF對台灣GDP估得高,對deflator也估得高,deflator的上漲反映附加價值的提升,IMF對台灣的過度樂觀,於此可知。

小檔案■IMF估今年台灣GDP成長率高達11.4%,但所估的經濟成長率只有3.31%,經濟成長率並非GDP成長率,而是GDP的實質成長,約等於GDP成長率扣掉deflator漲幅,由於經濟數據不具函數上的連續性,兩者相減後的數字與經濟成長率小有出入。

小檔案■今年10月IMF估2022年每人GDP,台灣35,513美元,領先日本34,358美元、韓國33,592美元,今年4月IMF估台、日、韓依序是36,051美元、39,243美元、34,994美元。台、日、韓匯率設定10月較4月貶值依序是5.4%、11.7%、5.5%。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衍生性商品成交確認平台明年上線
訊連人臉辨識 明年貢獻營收
全球伺服器出貨升溫 TrendForce:明年看增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