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美股再創新高?四大觀察重點

2023 年全球股市強勢收官,邁入 2024 年表現又將如何?有四大重點值得關注,包括美國聯準會 (Fed) 貨幣政策、美國經濟數據表現、總統大選,以及 AI 熱潮能否續航,將牽動今年股市後市。

今年股市走勢 留意四大變數

全球股市去年表現優異,美國、德國、法國、日本、印度等股市,均創下歷史新高紀綠。尤其美股格外出色,費半指數飆漲超過 64%,那斯達克指數、標普 500 指數及道瓊工業指數漲幅也分別漲逾 40%、24% 及 13%;亞股中,日股漲幅近 30%,為 10 年來最佳,位居第一,台股也大漲超過 26%,僅次於日本。

2023 年股市揚眉吐氣,2024 年能否欣欣向榮?有四大關鍵值得留意,一是 Fed 貨幣政策:隨著通膨滑落,Fed 自去年 9 月以來,利率已經連三次凍漲,12 月利率決策會議更暗示今年有機會轉為降息,可望帶動股市表現,因此,降息時機點及幅度均是今年股市關切重點。芝商所 FedWatch 工具顯示,FOMC 於 3 月降息機率約 52.8%,5 月降息可能性則提高至 90% 以上 。不過須注意,倘若通膨捲土重來恐將降低 Fed 降息機率。

市場預測 3 月降息機率

資料來源:芝商所,資料日期:2024/01/19
資料來源:芝商所,資料日期:2024/01/19

市場預測 5 月降息機率

資料來源:芝商所,資料日期:2024/01/19
資料來源:芝商所,資料日期:2024/01/19

二是美國經濟表現:市場對於今年美國經濟會否軟著陸,仍存在分歧,不過,目前普遍認為,在通膨下滑及勞動力市場熱絡之下,經濟軟著陸的可能性較高,企業獲利仍樂觀以待。然而,部分經濟學家也警告,通膨和利率展望依然存在變數,軟著陸並非是必然。

廣告

三是美國總統大選:美國將於今年舉行總統大選,隨著選舉進程的推進,股市難免產生震盪;而選後的稅收、財政支出、政策等是否產生變化,為市場增添變數,也值得關注。不過,根據歷史資料顯示,總統大選年對於美股通常是利多,漲多於跌,彭博資訊指出,股票交易者年鑑 (Stock Trader’s Almanac) 顯示,1949 年至今,在美國總統選舉年,標普 500 指數平均漲幅近 13%。

四是 AI 應用展望:受惠於 AI 題材,美國大型科技類股漲勢驚人,標普 500 指數去年漲幅逾 24%,有 60% 以上是來自輝達、微軟、Alphabet、蘋果、亞馬遜、Meta、特斯拉等七大科技巨頭的貢獻。展望今年,AI 狂潮能否延續,亦是重要的觀察指標。Bloomberg Intelligence 訪調的分析師預測,七大科技巨頭今年獲利將成長 22%,是標普 500 指數成分股的兩倍,但關鍵是,目前有多少成長動能已反映於股價之中。

期權交易兼具獲利及避險

利多、利空因素兼具之下,對於美股未來走勢,現階段市場看法仍不一,有機構認為美股將繼續強勁上漲,德意志銀行認為,通膨降溫及企業獲利反彈之下,今年底標普 500 指數可望再創紀錄,漲至 5,100 點,此預測結果與高盛如出一轍。

摩根大通則罕見看空美股,主要是全球經濟成長減速、家庭儲蓄萎縮,以及地緣政治風險仍高,標普 500 指數於今年底或有可能跌至 4200 點;避險基金 Universa Investments 創始人 Mark Spitznagel 甚至警告,美國正處於「人類歷史上最大的信貸泡沫」,Fed 支撐市場和避免經濟衰退的努力,將帶來嚴重災難,美股崩盤即將到來。

無論美股是喜迎春天,抑或陷入寒冬,投資人可以多空靈活操作的美股指數選擇權,迎戰詭譎多變的股市。目前芝商所的美股指數選擇權是全球最受歡迎的期貨合約選擇權之一,自推出以來就提供了良好的流動性及風險管理能力。

與美股指數期貨一樣,芝商所的美股指數選擇權同樣提供多款合約規模,讓投資人根據自身需求選擇,其中,微型合約很適合小資族,讓投資人藉由門檻更低的微型 E - 迷你期權合約,運用期權策略交易全球知名度最高的基準股指。

目前標普 500 指數和那指 100 都有微型選擇權合約,上市週期包括季度合約 (3 月、6 月、9 月和 12 月到期) 和每週合約 (星期一、二、三、四和五到期),自 2020 年 8 月推出至今,成交量已突破 870 萬份合約。

芝商所微型股指期權每季日均成交量持續上升
芝商所微型股指期權每季日均成交量持續上升

分析芝商所微型股指期權合約深受全球投資人青睞原因,除了流動性充裕之外,合約規模小也是重要主因,僅為 E - 迷你產品的 1/10,這些價值較小、規模合適的微型股指期權合約,可以滿足投資人微調頭寸的需求,也能夠讓期權交易策略更加精確,並且降低風險承擔和資本支出。而且期權費相對更低,到期可交割微型 E - 迷你期貨。此外,提供季度合約和每週合約,亦可靈活應對市場長期或短期的預測。

 

更多鉅亨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