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全球IPO創紀錄 疫情時代市場結構劇烈調整
2021年全球股市經歷了不平凡的一年。各國尚未完全走出疫情,疫苗雖然不斷普及但新的變種接連出現,資本市場卻出現了創紀錄的IPO融資額。
但活躍的IPO背後值得注意的是分化的行情。疫情最嚴重地區之一的美國,連續第二年迎來股市大漲;經濟表現可圈可點的中國,港股和A股卻連續遭遇黑天鵝,全年表現欠佳。
疫情陰霾未散,新概念卻不斷湧現,Facebook把公司名改為Meta,把元宇宙的概念推向高潮,相關股票一漲再漲;拜登上台以及格拉斯哥的氣候大會使環保概念股迎來一波漲幅,最受矚目的電動車公司特斯拉今年股價翻了十倍。
創紀錄的IPO放量
根據數據公司路孚特(Refinitiv)統計,扣除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部分,2021年全球總數2097宗IPO共集資4020億美元。與2020年相比,集資金額上升81%,件數增長51%。
即便扣除2020年因疫情壓抑的IPO需求,漲幅依然令人矚目。而根據Dealogic數據,若加上SPAC範疇內的借殼上市等特別操作,這一數字更是達到5940億美元。
路透社分析稱,背後的原因是全球利率處在低位,新冠疫苗帶來經濟重新開放,這些因素刺激了投資者的風險偏好,使其投機意願大大增強,從科技初創企業到空白支票收購公司,各類企業紛紛上市。
如果分行業看,科技及醫療保健業佔了IPO的大宗。路孚特數據顯示,今年科技業有426件IPO,醫療保健業有332宗,總計佔全球IPO集資金額的近42%。
目前最大的融資案為新能源汽車公司Rivian Automotive的逾120億美元,中國短視頻平台快手的54億美元等。
摩根士丹利美國股權資本市場聯合主管外騰浩(Andrew Wetenhall)表示,「如果考慮到新股的發行活動,尤其是新上市公司的創立情況,這確實是一個熱情高漲的資本市場。」
但高漲的熱情背後也有隱憂。比如監管風險。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對中國企業在紐約上市進行嚴格排查,要求披露更多信息,這種壓力下很多中國企業傾向於轉戰香港上市。此外,最近許多IPO的金融股表現不慍不火,還有可能因通脹和其他經濟擔憂而進一步失去動力。
花旗股權資本市場全球聯席負責人弗萊明(James Fleming)稱,「我不得不認為(2022年)將是全球發股水位下降的一年。」
中概股表現欠佳
就股市表現而言,中國大陸A股及港股表現欠佳,而在美國上市的中概股,交出的成績單幾乎可以說慘不忍睹。
納斯達克中國金龍指數95隻成份股,在今年2月創出高點後,在9個多月時間裏累計跌去逾1.1萬億美元,目前跌幅已經超過50%,創2008年以來的最差年度表現。其中,阿里巴巴市值損失約4300億美元,跌勢接近60%。
背後的原因包括中國對科技公司高強度「反壟斷」,以及突然一刀切執行的「雙減政策」等。影響最大的政策還有美國方面的監管力度。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已敲定在三年內將不合規的中國公司從美國交易所摘牌的規則。
「看來我們正走在這些公司將從美國退市的路上,」紐約GW&K的合伙人和股票投資組合經理Thomas Masi說,他稱原因在於中美關係持續緊張。
壓力下美國散戶已經開始拋售中概股的美國存托憑證(ADR)。高盛估計,中國公司ADR整體市值為1萬億美元,其中有四分之一是美國投資者持有。
對於機構投資者,他們把希望寄托於,這些中概股公司在香港上市,這樣就可以轉為港股,繞過監管風險。路透社透露,很多機構已經成功測試通過託管銀行把中國公司的美國存托憑證轉換成香港股票。
中國企業也為此做出凖備,紛紛轉道香港港上市或二次上市。根據安永會計師事務所統計,2021年在香港上市的前10大公司中,有五家是在美國上市的中國企業進行第二次上市,包括百度和嗶哩嗶哩等。
「在美國上市的公司回流是大趨勢,」安永大中華區財務會計諮詢服務部負責人Lawrence Lau說。「如果有一天,他們的股票不能在美國交易,香港可以作為一個安全平台,他們的股票仍然可以正常交易。」
冷熱不均
雖然中概股表現不佳,但美股全年表現十分亮眼。標普500指數從年初至今已經上漲超過25%。MSCI明晟全球指數上漲13%,幾乎其他所有資產類別都享受到成績輝煌的一年。
相比之下,香港恆生指數則大跌超過14%。滬深300則跌超過5%。
其他新興市場情況也不好。總體而言,新興市場股票在2021年迄今下跌了7%。分析背後原因,新冠疫苗接種率較低,以及土耳其和拉丁美洲國家的政策和政治不可預測性,都進一步削弱了信心。
不過2022年情況尚不可知。美聯儲決策者們近期為明年3月結束購債計劃後不久就進行升息提出理據,指出在新冠疫情繼續之際,美國通脹高企且就業市場至少接近充分潛力。
升息意味著更為緊縮的貨幣政策,往往對股市有偏負面的影響。
中國則在釋放更寬鬆貨幣政策的信號。比如中國中央財經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韓文秀表示,各方面要積極推出有利於經濟穩定的政策,並特意強調,要慎重出台有收縮效應的政策。
更明顯的信號是,今年歲末,中國央行下調了金融機構存款凖備金率,此舉將釋放約人民幣1.2萬億元,寬貨幣的信號強烈。
新趨勢:元宇宙、碳中和
如果說Zoom和醫藥股在2020年的疫情中的大漲,後疫情時代,元宇宙成為最新的概念。
在扎克伯格給自己的社交媒體公司改名後,晶片生產商英偉達(Nvidia)和遊戲平台羅布樂思(Roblox)迎來了一輪暴漲,也使得業界蠢蠢欲動。
此外,在「缺芯、限電、補貼退坡」等多重困難影響下,新能源汽車還是跑出令人矚目的好行情。
路透社援引多家資管機構認為,減碳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投資機會——特斯拉今年股價已經翻了10倍,而電動卡車製造商Rivian上市後市值一度突破1000億美元,要知道這公司甚至還沒有什麼像樣的營收。
一個重要的背景是隨著今年全球主要經濟體更新碳中和目標,環保主題或碳中和,成為炙手可熱的新概念。尤其在中國,地產、教育、互聯網,甚至白酒行業都乏善可陳的2021年,新能源汽車成為投資者的新寵。
在「缺芯、限電、補貼退坡」等多重困難影響下,今年中國新能源汽車仍實現高速發展,今年11月,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45.7萬輛和45萬輛,同比分別增長1.3倍和1.2倍;前11月產銷同比均增長1.7倍。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最新預測顯示,2022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有望達500萬輛,同比大增47%。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亦預計,明年新能源乘用車增長近50%。
羅蘭貝格全球高級合伙人方寅亮表示,在全球大減排背景下,新能源化轉型已在全球範圍內進一步達成共識,車企們也步調一致地在推動,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可能會比之前預期更加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