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海、LG三星、立訊上演「三國志」,電動車爭霸誰勝?

圖/鴻海董事長劉揚偉。蘇義傑攝
圖/鴻海董事長劉揚偉。蘇義傑攝

台韓中三國電子業超過40年的競合,最新戰場延伸到了電動車領域。在中國立訊近期大動作直入產業陣營之後,三國「代表隊」擺足陣式,各有擅長,也各有短板。是敵是友,還很難說。

大陸電子代工廠立訊進攻電動車Tier 1市場,但其實台韓電子業龍頭也早早布局,包括台灣的鴻海、韓國的LG電子、三星電子,而它們跨入電動車這個新領域,又有什麼各自的搶灘戰略?

「台灣代表隊」鴻海九成以上營收來自電子產品代工,包含iPhone在內,另也垂直整合掌握上游的零組件技術,包含連接器、機構件、網通、半導體等,來支援下游的電子產品組裝。

鴻海董事長劉揚偉也將垂直整合帶入電動車領域,近年在電池、半導體、被動元件投資及合作,來支援下游整車代工。

不過,與手機等電子產品代工不同的是,鴻海不再將重心放在製造,而是放在技術研發上。劉揚偉近日在法說會中強調,整車代工將與全球的政府、企業合資,而鴻海持股占比都將不超過50%,以保留資源投注在技術研發。

除此之外,劉揚偉催生MIH聯盟,試圖將電腦的「公版思惟」帶入電動車行業。該聯盟訂出電動車標準,鴻海則循該標準打造系統、整車,供車廠選購後組裝,或者修改後貼牌。

立訊則不跨入整車生產,強調「不造車」:供應零組件、系統給奇瑞,協助其開展電動車代工新事業。

邁向電動車產業的亞洲電子巨頭
邁向電動車產業的亞洲電子巨頭

LG加速擴展車用,軟硬體通吃

至於以家電聞名的LG電子,在車用也耕耘許久,以製造儀表板等為主,而近年LG對外合作加大力度,顯示升級車用地位決心。

去年(2021)7月,與世界一流Tier 1麥格納(Magna)合作開發動力系統、功率元件。去年9月則跳脫硬體,收購以色列汽車資安公司Cybellum,跨入軟體領域。

廣告

LG集團內有電動車電池大廠LG Energy Solution、面板大廠LGD,未來LG電子如何可能與集團內姊妹公司合作,深化電動車優勢也值得關注。

至於三星集團,2016年收購全球車用影音系統龍頭廠哈曼(Harman)後,擁有在汽車電子的一席之地,並藉集團半導體優勢,推出車用晶片、記憶體與感測器。集團內的電子零組件廠、三星電機,則提供車用被動元件、雷達、光達、紅外線、電池管理系統等零組件及方案。

有沒有出海口?成為決勝關鍵

一名汽車電子業者點出,台廠過去在車界的國際併購少,錯過不少機會,往後若積極參與對傳統汽車供應鏈業者的併購,或許能加快導入時間,避免落於下風。

而這點或許能借鏡韓國業者,他舉例,LG近期也與傳統供應鏈中的Tier 1麥格納合作,而三星更在2016年併購哈曼,一躍而成汽車電子界的要角。

工研院產科國際所經理謝騄璘則觀察到,目前電子業者儘管已有相關車用技術,但皆以2B、販售給車廠方式為主要商業模式,而非自創品牌。箇中原因,則是車輛有安全性、品牌信任度問題,若出廠後不幸有安全顧慮,「全球召回會很辛苦」,因此步步為營,在風險可控下進軍車用。

謝騄璘指出,但由於各廠沒有自有品牌,因此能不能找到出海口,將是這些2B電子廠商未來的決勝關鍵。

看更多遠見雜誌文章:
立訊長驅直入電動車,想成新跑道的「第二個鴻海」?
電動車要成「兆元產業」?宣明智指「這些」仍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