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經發局長:國內碳排法規和制度,一定要對接國際

高雄經發局長廖泰翔7日表示,碳排過去被認為是負債,但,只要轉個念,碳排是可以變成權益、資產、獲利的。圖/徐偉強
高雄經發局長廖泰翔7日表示,碳排過去被認為是負債,但,只要轉個念,碳排是可以變成權益、資產、獲利的。圖/徐偉強

高雄經發局長廖泰翔7日指出,碳排過去被認為是負債,但,只要轉個念,碳排是可以變成權益、資產、獲利的,至於業界擔心法規是否與國脫勾一事,他說,中央制定國內碳排的相關規定,一定要符合國際標準,對接全球的法規、政策和驗證機制,由於我國企業的減碳技術,加上政策的鼓勵機制,相信在國際上,一定具有競爭力的。

工商時報7日主辦「大南方淨零新經濟」高峰論壇,高雄經發局長廖泰翔出席參與「碳金時代,企業轉型低碳創新」的高峰對談時表示,高雄過去被視為工業、科技重鎮及排碳大戶,一年產生的5,700萬噸碳排量,占全台排碳量20%,然而,目前面對國際碳關稅的逐步實施,以及碳權交易所落地高雄等,相信一定可以加速高雄在地企業和城市淨零轉型的契機,更能吸引淨零產業供應鏈進駐。

他表示,中小企業在淨零碳排轉型、或受國內外淨零規範衝擊的過程中,相對受排碳要求已久的大型企業及上市櫃公司而言,較缺乏減碳誘因與基礎碳管理知識,對於自身減碳,也缺少想法及相關作為,存在淨零轉型、減碳措施等協助的需求。

然而,在整體減碳趨勢下,中小企業面臨減碳與轉型危機的同時,也帶來各項改變機會,例如:企業可透過「低碳轉型」提高產業競爭力,以低碳產品重新切入國際貿易市場,並透過低碳產品掌握自身的訂單優勢、避免因產品排碳量過高而被供應鏈體系剔除,甚至可能因此獲取更多的訂單機會。

面對未來國際碳關稅及我國氣候法預計啟動的碳費課徵,中小企業的低碳轉型作為,可避免高額碳關稅的支付、免除企業基本生計利潤影響,而且中小企業也可進一步將減碳相關成果,申請為自願減量額度,透過碳權的取得降低減碳與轉型成本、減輕未來所需支付的碳費(稅)負擔。

廣告

廖泰翔指出,高市府在推動淨零排碳相關業務時,考量例如台達電、中鋼、長興化工等大公司,多具有相當能力因應產業鏈淨零要求或法令趨勢,因此,將對象鎖定於中小企業進行協助輔導,也因中小企業數量眾多,設定不同性質的輔導與協助廠商方式,透過趨勢解碼、企業輔導、人員教育和媒合資源等四大主軸,進行中小企業的協助輔導。

此外,淨零議題隨著時間快速發展,今(112)年氣候變遷因應法已正式公告,相關子法陸續釋出、碳權議題崛起;歐盟CBAM也已進入過渡期,10月1日起,企業端應開始蒐集產品含碳量等資訊,用於明年1月份的歐盟出口申報。

高雄經發局在輔導企業的過程中,也隨著環境趨勢,立即調整,配合最新制度的發展,於10月份辦理1場次碳權制度說明會及2場次CBAM申報重點說明會;目前也已協助高雄市轄內2家扣件產業與金屬加工業,完成CBAM申報的準備工作,預計於年底前,將再進行3場次歐盟碳關稅的申報輔導,以建立高雄市的示範案例。

更多中時新聞網報導
德國西門子就愛跟它合作! 國內電機大廠再砸6億擴廠
想退休無腦買0050就行?「少年股神撐不久」達人:做錯這事、1千萬秒剩600萬
《今日財經懶人包》AI催落去 台股兩萬點有譜;看準智慧機復甦 外資有默契;矽光子大餅香 產業龍頭搶食;美擴大禁令 1月來台說明;RCEP難進 工商界3建言救台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