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立法會選舉:你需要知道的五個重點

Starry Lee, Chairwoman of the biggest pro-establishment Democratic Alliance for the Betterment and Progress of Hong Kong (DAB), gestures to supporters during the Legislative Council election campaign, in Hong Kong, China, November 7, 2021.
香港最大建制派政黨民建聯主席李慧琼落區爭取選民支持。

香港將於12月19日舉行換屆立法會選舉,是香港推行港區《國安法》以及大幅度修改選舉機制下的首次選舉。

中國和香港政府認為,新選舉制度可以保障「愛國者治港」,能夠避免「反中亂港」的人參選,令選舉制度更為「完善」。

但新選舉制度減少了地區議席、改變了選舉委員會組成以及加入候選人的審查機制,增加了民主派參選的難度,被批評是香港民主的倒退。

因為傳統民主派政黨民主黨、公民黨等均沒有人參選,絶大部分候選人來自親北京的建制派,以及少數屬於中間力量的「非建制派」。

中國和香港官員形容這次選舉將顯示港人對「一國兩制」信心以及對新選舉制度的支持,並認為這個選舉仍然具有廣泛代表性。

但民調和分析顯示,選民投票意欲低,可能創下香港自主權移交以來歷史新低,反映港人對當局不滿和新選舉的冷淡。

BBC中文疏理了有關這次選舉的五大問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n1GtJnsHb0

1.「遊戲規則」變了

新的選舉制度下,立法會議席由70增加至90席,過往一半議席是透過各區選民直接投票產生(地區直選),一半則是功能組別,即是法律界、教育界等不同專業界別的選民投票產生。

如今地區直選的議席下降至20席,並重新劃區,把以往五個選區以比例代表制選出35人,變成十個選區各選出兩個議席。

功能組別則下降至30席,多個界別例如法律界、資訊科技界等由以往的個人票改成團體票。

根據選舉事務處的數字,地區直選和功能組別分別有447萬及近22萬名合資格選民。

剩下40席是由1488人組成的選舉委員會(選委會)內部選出,選委會原本主要職能是提名和投票選特首,新制度下,他們權力擴大,除了可以選出40個立法會議席,也具有提名的權力。每個有意參選立法會的人,都要獲得選委會不同界別的人提名才可出選。

過往民主派在這個委員會佔了超過四分之一的席位,但今年9月產生的選委會中,1488人中只有一人不屬於建制派。

而是次選舉更加入資格審查制度,參選人即使得到選委會委員的提名,也要經過政府主導的資格審查委員會的同意才能參選。這個委員會的主席是政務司司長李家超,成員包括三名香港政府局長,以及三位資深親北京人士。

本次選舉中,該資格審查委員會取消了一名參選人的資格,理由是因受僱於政府部門。

香港選舉
香港選舉

2. 消失的民主派

許多親香港的民主派人士已因《國安法》或示威相關的案件身陷囹圄,有些此前身兼區議員已在政府要求的效忠宣誓失去資格。還有一些無法平衡各方利益沒有參選。 因此, 民主黨、公民黨等民主派主流政黨全部缺席此次選舉。

參選人僅有13人屬於「非建制派」,包括一些曾是「泛民」人士。

一些非建制派候選人此前接受BBC中文訪問時表示,希望繼續留在立法會,發出與建制派不同的聲音,讓不同議題得到關注。

但非建制派的候選人,在是否認同《國安法》、是否仍會追求普選、是否爭取特赦抗議者等議題上,都有別於民主派。

民主派陣營內部有聲音認為,這些人本質仍是親北京陣營,只是「偽裝」成「非建制派」,表面上為這個選舉製造競爭氣氛。

香港民意研究所發表的民調顯示,近9成自稱民主派的選民認為,這次選舉中沒有候選人值得支持。

但,中共的港澳辦主任夏寶龍此前表示,「愛國者治國」絶不是要搞「清一色」,而是要搞「五光十色」,這次選舉仍具有「多樣性」。

3. 誰參選了?

這次選舉已經不再是民主派和建制派之爭,而是建制陣營的內部競爭。

合共153名符合資格的候選人競逐90個席位,所有地區或界別的席位都有競爭。其中地區直選35人爭20席,功能界別67人爭30席,選委別界51人爭40席。

他們當中,13人報稱自己屬於「非建制派」,另外140人當中,51人來自傳統建制派政黨(即民建聯、工聯會、經民黨、新民黨、自由黨),當中民建聯派出22人參選,是最多人參選的政黨,剩下的89人分別來自非傳統建制或新建制陣營,包括一些來自商界和學術界的專業人士,以及一些過往與建制派有深厚連繫但甚少參政的組織和個人。

有40名候選人身兼港區人大代表或全國、省、市、區政協委員。

外界關注會否有一些傳統建制政黨會被取替,以及哪些新組織或派系會冒起,例如港媒關注會否出現首個代表「港漂」團體的參選人勝選。

但也有種說法認為,這些新人和新團體欠缺選舉經驗,他們參選可能只是陪襯,為選舉造勢,或是借選舉爭取政治經驗和建立政經人脈。

4. 投票率是否會低迷?

兩年前的香港區議會選舉是在「反送中」示威背景下進行的,投票率達到破紀錄的7成以上,民主派獲壓倒性勝利,在452個選區中獲得超過380席,外界把這場選舉視為選民對政府投下不信任票。

不過,港府之後要求區議員宣誓,多名區議員為此辭職,或是被港府裁定宣誓無效,亦有部分區議員捲入不同的官司而需要辭任、離任或離港,目前只有約60名民主派人士繼續區議員的工作。

不同的民調都顯示,在民主派人士缺席下,是次選舉投票率難以到達2019年的水平。

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12月13日發表的研究,則有過半受訪者表示不關注這次選舉,32.8%的受訪者表示不會投票,一定會投票的有30.8%。

香港民意研究所12月7日公布的民調顯示,約51%表示會去投票,不會去投票的人約36%,意願是民調舉行30年來最低。按過往經驗,實際投票率會比選前民調大打折扣,例如2016年同類調查顯示,83%的人稱會投票,但最終投票率約58%,低30%。

而多次受建制派委託的香港研究協會在11月發佈的民調顯示,54%受訪者表示「一定會」及「多數會」投票,「一定不會」及「多數不會」投票的合共28%。

分析相信,選舉投票率的高低,會反映公眾對這次選舉和政府認受性。

中國官方也把選舉與香港市民是否支持「一國兩制」掛勾。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在呼籲港人投票時形容, 投票是對「一國兩制的堅定信心」。

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在12月7日回應媒體提問時稱,港府對選舉投票率沒有定下指標,但強調這次選舉是讓選民「表達支持完善選舉制度」,以及「投下香港未來信心一票」。但之後, 在接受中國官方《環球時報》專訪時她稱,投票率「不代表什麼」,以降低人們的期許。「政府做得好、公信力高,投票率反而會降低,」 她說。

然而,政府明顯已經採取了一些新方案來推高投票率。例如香港政府因應疫情,首次在邊境香港一側設立三個票站,讓身在大陸的香港選民能夠過關投票後即刻返回大陸免隔離,港府原擬提供11萬個名額,最後只收到2.2萬個登記。而這也是香港首次在選舉日推行免費交通計劃。

當局否認有關措施是為了推高投票率。

5. 香港選舉法下的寒蟬效應

香港修改選舉法例後,「煽動」他人投白票、投廢票或不投票都是「違法」行為,會面臨最高判囚3年。

香港廉政公署在11月29日宣佈通緝流亡海外的香港民主黨前立法會議員許智峯及前區議員丘文俊,指他們涉嫌煽惑他人投白票及不投票。

許智峯在臉書回應指,認為投白票、廢票、不投票都是市民合法權利,被禁止是反映「暴政對人民的怯懦」。

廉政公署之後先後拘捕6人,指他們涉嫌在互聯網轉載呼籲市民投白票的帖文,包括許智峯的帖文。

Pedestrians walk past posters for a candidates for the legislative elections in Hong Kong, China, 02 December 2021. The 2021 Hong Kong legislative general election will take place on 19 December 2021, over a year after being postponed and following a drastic Beijing-imposed electoral system overhaul.
民主派政黨缺席是次立法會選舉,剩下建制派互相競爭。

當局也針對媒體和民調機構作出不同程度的警告,以試圖阻止任何有關投白票的討論。

美國《華爾街日報》11月曾發表社評,指香港人抵制選舉或在選舉中投白票是「僅餘的政見表達方式」,香港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曾國衞去信警告稱,每個政府都想居民投票,並強調根據法例,公開煽動他人不投票或投廢票都是刑事罪行,不論是在香港或境外作出該行為,港府保留採取必要行動的權利。

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12月5日發表社論,指立法會選舉是騙局,指投票率低或令中國和香港政府感到尷尬,香港駐倫敦經貿辦去信報社,作出類似抗議和警告。

香港民意研究所做的民調包括了問題,給出會否「投白票或廢票」的選項,遭親政府媒體和人士圍攻,被批是「干預選舉」和「煽惑不投票」。

廉政公署署長白韞六接受港媒訪問時表示,正調查該研究所有沒有違法,但他同時表示:「每個選民出於自由意志決定如何投票不會犯法,當然我們鼓勵選民投票」,而如果選民投票後透露投票取向,也沒有刑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