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外資大竄逃 亞洲明珠光彩盡失

港股跌破萬七 今年來累計下跌近19%

上周「台股正式超車港股」的消息引發熱議,雖不同股市指數間無法直接橫向比較,但一邊是攻上萬點後站穩萬七的台股,另一邊則是從3.3萬高點一路下滑跌破萬七的港股,此消彼長的黃金交叉背後,反映出香港難以忽視的經濟警訊。

從2021年5月的高峰迄今,港股總市值已蒸發約23兆港幣(約新台幣93兆元),不僅股市低迷,房市也顯頹態,住宅價格指數連6個月下跌,並創下6年半來新低。

作為亞洲金融中心,香港近年來經濟表現黯淡,自2018年恒生指數站上33154.12歷史高點後,歷經中美貿易戰、反送中運動、新冠疫情、港版《國安法》發布等,跌勢不停,今年初雖在中國解封後有短暫反彈,但隨中美貿易戰不斷升級、《反間諜法》實施,仍引發外資疑慮,外資撤離,投行出走,恒指從年初約2萬點,下滑至近2個月均在17,000~18,000點盤整,近日再跌破萬七,7日收16,345.89點,今年以來已累計下跌近19%。

港股自2020年以來連年收跌,2020年年跌3.4%,2021年、2022年也年跌14~15%,預料今年將創下連續4年下跌的新紀錄。滙豐集團日前發布環球研究報告指出,亞洲股市明年有望上升15%,雖然預期明年底恒生指數能回穩至19,890點,但仍較早前預期的21,260點下調逾6%。

不僅股市低迷,另一大景氣指標的房市也同樣慘淡,香港10月住宅價格指數321.4,為連續第六個月下滑,年減8.22%,較2021年9月的歷史高點398.1下跌19%。

廣告

股市、房市雙雙萎靡不振,香港政府不僅成立「促進股票市場流動性專責小組」,也祭出調降印花稅等政策企圖振興市場,包括下調股票交易印花稅從0.13%降至0.1%;將購置房產的額外印花稅適用年期由3年縮短至2年;買家印花稅、新住宅印花稅稅率減半等。

據信報財經新聞報導,花旗集團中國香港地產業研究主管楊海全表示,這些措施應可助一、二手住宅成交量回升到每月3,300~3,500筆,但相比以往牛市時每月5,000筆仍有差距,房價可能要到2025年才觸底。

香港利率與美國利率掛鉤,為美國聯邦基金利率目標區間的下限加0.5%,如今高利率環境還可能持續很長一段時間,加上經濟前景不明,香港房市購買力短期實難提升。

楊海全表示,假設利率以外的因素不變,美國聯邦基金利率要降至3%以下,香港房價才有望止跌。他直言,香港房產需要外來買家支撐,若大陸房市未見復甦,香港也難有起色,「他們都不買大陸樓,怎會買香港樓」。

今年IPO金額20年來最低…僅剩3年前10%

香港經濟黯淡,企業在港上市的熱度也明顯下滑。安永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報告顯示,今年香港預計共61家公司申請上市,年減19%,集資額僅413億港幣(約新台幣1,665億元),年減59%,為20年來最低。

香港一直是全球IPO集資的重要市場,過去13年中有7次登上全球IPO集資榜首,最高紀錄是2010年的4,122億港幣(約新台幣1.67兆元),次高紀錄是2020年的3,975億港幣(約新台幣1.6兆元),而再看今年的集資額413億港幣,僅剩3年前的1成。

法國國際廣播電台報導,安永預測,今年香港在全球的集資額排名,將從去(2022)年的第四名跌至第六名,輸給印度。

安永指出,與去年同期相比,今年港股前十大IPO籌資額233億港幣,下降70%,全年缺乏大型IPO,平均集資額僅6.77億港幣,降至10年來新低。今年香港IPO僅1宗在50億港幣以上,相較去年有6家50億港幣以上和3家100億港幣以上的紀錄大為遜色。

安永亞太區上市服務主管蔡偉榮表示,受利率高漲、地緣政治影響,加上外資撤離及陸續減持中國相關企業,以及中國加強審批赴港資金等因素,預計明年香港新股市場維持低迷,集資額約500億港幣,僅略多於今年。

而瑞銀則較樂觀預估,香港新股市場明年下半年有望回暖,瑞銀全球投資銀行部副主席及亞洲企業客戶部聯席主管李鎮國表示,明年香港IPO數量預計增加30~40%,且下半年有機會有較多逾10億美元的大型IPO。

業務驟減 投行、律所陷裁員潮

市場前景不明,香港交易、併購業務大幅減少,券商停業者眾,投行深陷裁員潮,業務相關的律師事務所、諮詢公司等也均受影響。

港股去(2022)年的日均成交額約1,247億港幣(約新台幣5,036億元),今年以來下滑至約1,065億港幣(約新台幣4,301億元),而10月更是不到800億港幣(約新台幣3,231億元)。中央社報導,截至8月1日,香港今年有24家券商發出停業通知;而去年據港交所統計,共有47家香港券商宣布停業。

此外,包括花旗、瑞銀、高盛、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等各大外資投行也陸續在香港裁員。經濟觀察報報導指出,這一波始於去年第三、第四季的香港投行裁員潮,讓每位從業人員人心惶惶。

除了銀行家、行員,與交易業務息息相關的律師也遭遇逆風,包括年利達、偉凱、凱易等國際律師事務所今年都減少香港辦公室的律師人數,根據年利達律師事務所發言人說明,這次「適度裁員」是為「應對中國市場長期低迷」。

據中央社報導,法律行業招聘公司Jowers Vargas共同創辦人喬爾斯(Evan Jowers)說,大型律師事務所「陷入持續的交易量危機,而且目前沒有看見隧道盡頭那道光的跡象」。

多家外媒甚至發文探討「香港閒下來的銀行家」現象,以往每周工作80小時、經手數十億美元交易、賺取巨額獎金的銀行家們,現在多了更多時間「回歸家庭生活」,但也多了更多對未來的焦慮。

中美衝突、中國加強管控…外資大撤退

過去香港因地理位置優越,且擁有獨立的司法體系,是全球進入亞洲、中國市場的重要樞紐,但隨著中國對香港的控制程度越深,加上中美貿易戰兩大強國衝突加劇,近年來外資逐步撤出,據香港政府統計處數據,在香港設有總部的美國公司數量,去年降至20年來最低,並已被中國公司數量超越。

華爾街日報以「跨國企業加速撤離香港」為題,報導各個銀行、投資公司和科技企業大撤退的現象。一名從香港搬至新加坡的投資公司創辦人Rob Jesudason形容,「香港現在被視為中國的延伸。」

據報導,香港美國商會今年7月赴華盛頓向美國官員報告中指出,一些國會議員同意美國需要繼續與中國及中資公司保持關係,但政界人士越來越「不信任在中國做生意的企業」,且「沒有興趣也沒有能力將香港與中國區分開來」。

今年在中國失聯的企業高管越來越多,包括直播平台鬥魚首席執行官陳少傑、沃華醫藥董事長趙丙賢和知名投資銀行家包凡。中國的大範圍監管行動也引發外資企業疑慮。年初美思明智集團(Mintz Group)的北京辦公室被中國有關部門突擊搜查,貝恩(Bain)上海分公司也遭官方查問。

《反間諜法》7月1日已正式實施,金融時報報導,為安全考量,德勤和KPMG已經要求員工前往香港時需使用一次性手機。

近日穆迪接連下調中國、香港的評級展望至「負面」,該機構稱,中國經濟的疲軟趨勢將影響香港經濟。對此,香港政府駁斥稱,香港與中國不斷深化和擴大的經濟和金融聯繫不應成為調低評級的因素,而應該是香港長遠發展的優勢。

但面對中國官方監管力道不斷升級,香港逐漸喪失自主性,加之經濟復甦前景尚不明朗,都將持續減損香港對外資企業的吸引力。

更多中時新聞網報導
零股新制上路 台股5變化
高股息ETF 存股族用錢投票 定期定額熱門5虎將出爐 這2檔單月暴增近3成最猛
沒勞保就不必提勞退6%?勞保局說話了「這些人都跑不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