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先時代,落後潮流】:為什麼 Evernote 未能發揮其潛力?

創業並不是件易事,只要稍微鬆懈一會,就錯失大好機會,跟不上時代潮流。

擁有超過 20 年歷史的數位筆記軟體先驅 Evernote,曾經是一家估值達到 10 億美金的獨角獸新創,然而 2022 年 Evernote 卻被一間說大不大的科技公司 Bending Spoons 收購,自此光環不再,為什麼一家曾經走在時代前端、風靡一時的好用工具,會漸漸被時代淘汰?

本文參考知名部落客的內容分析,透過 Evernote 的興衰之路與經營心法告訴讀者:「創業,光有好的想法還不夠!專注在做好一件事才會是贏家。」

你的外掛大腦:Evernote

要了解 Evernote 的故事,就得從 17 年前開始說起。

2006 年是 Evernote 崛起的年代,那時候 iPhone 剛問世,智慧型手機還不普遍,人人手上還是一隻黑莓機,根本還沒有 Android 手機,市面上沒有稱得上好用的數位筆記本工具,Evernote 的誕生就馬上被投資人視為一個重要的創新。

乘著移動科技的浪潮、iPhone 的普及與智慧型手機的興起,Evernote 迅速成為廣大用戶的首選筆記工具,使用者在 PC 桌面記錄了完整的筆記後,還可以繼續在手機或平板上繼續查看和修改筆記,Evernote 是最早實現了「無縫同步」的數位筆記始祖。

這也是創辦人 Stepan Pachikov 的初衷:突破人類記憶的侷限性。

政治動盪年代:人類集體記憶飽受摧殘

出生於 1980 年代政治動盪的前蘇聯社會,Evernote 創辦人 Stepan Pachikov  深深感受到在共產黨的政治壓力下,人們的集體記憶受到多少迫害,他親眼見證好幾代人的文化資料被摧毀,甚至無法保存。他曾說:

廣告

我或許可以重新學習我曾經讀過的書,但我永遠沒辦法回到我的大學時代,重新記起那些我曾經記得的名字、笑話、格言或發生的事。

Pachikov 認為「電腦」是一種可以強化人類個體與集體文化記憶的工具,尤其在動盪的政治社會背景下,機器裡的數據庫更可以作為人類的第二大腦,而這就是 Evernote 最早的雛形。

虛擬現實(VR)、電腦手寫辨識軟體和光學字符識,擁有這些技術背景的 Pachikov,開始在 2002 年開發一款能讓用戶跨裝置同步紀錄各種資訊的軟體工具,他希望用戶能隨時隨地記錄,無論是文字、圖片、聲音,還是其他媒體格式,這種能大大提高個人生產力的工具,對於當時的矽谷風氣來說是相當吸引人的創業理念。

美國傳奇投資人、程式設計師兼「矽谷創業加速器」Y Combinator 共同創辦人的 Paul Graham 被大家尊稱為創業教父,他曾說道:

要如何幫一家新創企業想出好創意的最佳辦法,就是問問你自己:『你希望別人能為你做出什麼產品?』

而對於 Stepan Pachikov 來說, 那個產品就是 Evernote,一個能夠紀錄生活中各種創意想法的好工具。

Pachikov 理想中的 Evernote 不會僅僅是一個應用程式,它是人類思維的延伸空間,更可以當作人的第二大腦。

共同創辦人 Libin 遠見:專注在做好一件事情

時間快轉到 2006 年,Pachikov 與另一位聯合創辦人 Phil Libin 相遇,兩人同樣都從俄羅斯移民到美國,Libin 當時正在波士頓創業,他正在研究如何用科技增強人類記憶力。

曾經有過三次創業的 Libin,想法與 Pachikov 不謀而合,他們都想要突破人類腦容量的限制,Libin 當時推出的一款工具 Ribbon 跟早期的 EverNote (最早的品牌為大寫 N )很像,兩人交談後便決定合併兩個軟體, Pachikov 認為 Libin 擁有他所沒有的敏銳商業眼光。

Libin 告訴 Pachikov 應該要簡化公司內部的開發項目,專注在做好一件事情,那就是:「加強用戶能夠隨時隨地的去紀錄、搜尋和儲存所有資訊的方法。」

這也成為 Evernote 快速崛起的關鍵,Libin 那時候看中了移動設備(mobile)的潛力,於是他大膽地帶領 Evernote 從 Windows 桌機走向移動設備市場,要知道在 2006 年根本還不是移動設備或 iPhone 的天下,但 Libin 的先見之明讓 Evernote 賭對了時機。2007 年蘋果一推出智慧型手機,新穎、時尚與簡約的 Evernote 介面,馬上成為 iPhone 內建的應用程式。

早期崛起 Evernote 做對了哪些事?

回顧 Evernote 崛起的時間點,它之所以能夠成為數位筆記的鼻祖,主要歸因於以下幾個關鍵因素:

  1. 搶先發展移動領域:Evernote 剛好跟上移動裝置:智慧型手機和平板正要普及的大趨勢,加上 App Store 的出現,讓開發者可以快速觸及到數百萬個潛在用戶。

  2. 看準「跨設備同步」商機:Evernote 能讓用戶隨時隨地在電子裝備上存取和編輯筆記,而且不同裝置間能實現「無縫同步」,這大大地提高了數位筆記的便利性和效率。

  3. 不限於文字的數位筆記:在當年,無論是手機的備忘錄或是 Windows PC 的記事本都只注重發展文字筆記的功能,而 Evernote 是第一款讓用戶能記錄文字、圖片和錄音的筆記工具,這樣創新功能吸引了眾多用戶,尤其是那些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需要快速捕捉想法和資訊的人。

  4. 快速查找資訊:Evernote 創辦人之一 Pachikov 最初的想法與 Google 大同小異,他們認為數據庫如果找不到正確的資料,那麼記住再多也沒用,所以開發了能透過關鍵字就能找到筆記資料的功能。

  5. 免付費又好用:Evernote 在早期就設計了直觀且易於使用的介面,使得新用戶可以輕鬆上手,同時也提供了豐富的功能和自訂選項,讓有經驗的用戶更容易適應整個軟體介面,加上免費版的基本功能就相當豐富了。

自 2008 年推出以來,Evernote 的增長一直呈現穩定有機的曲線增長,在 Evernote 結束內部測試前,平台就已經擁有超過 125,000 名用戶。

evernote-user-growth-overview
evernote-user-growth-overview

風靡一時的 Evernote 又為何日落西山?

一度瀕臨災難邊緣的 Evernote 在全球金融危機中不僅毫髮無傷,而且還擁有大量風險投資資金,公司在短短三年內就實現了盈利,Evernote 的未來看起來一片光明。

不可否認的是, Evernote 的確是好用又免費的軟體工具最佳榜樣,然而這樣一個超前時代的點子,卻因為各種商業策略與產品方向上的失誤與錯估,被其他後起之秀追過去。

三大商業策略錯誤,釀成致命傷

  • 錯過發展雲端科技的重要時機

創辦人之一 Libin 認為找到筆記資料的速度要越快速越好,幾乎要跟人腦找到記憶的速度一樣,所以他堅持數據資料要留在本機終端,由於這個「堅持把數據存在於用戶硬體設備上」的硬傷, Evernote 因此在 2008 年錯過趁早發展雲端商業版圖的機會,儘管在當年沒有成為 Evernote 的致命傷,但卻在後期開始讓Evernote 追不上競爭對手。

儘管這在當時沒有馬上對公司造成影響,但隨著越來越多競爭對手進入市場,Box、Dropbox、iCloud 和 Google Drive 這些企業都紛紛推出雲端線上儲存的服務,漸漸削弱了 Evernote 的市場競爭力。

  • 免費版功能齊全,付費版不吸引人

Evernote 初期就主張產品免費,這種叫做 Freemium 的商業模式主張「透過免費的方式提供產品基本功能,以盡可能地獲取更多免費用戶,再讓一定比例的用戶願意付費使用更進階的服務」。然而當免費版的功能就已經很齊全,付費版也沒有比較多好用的功能時,就很難讓付費用戶有進一步的增長,當時每個月多付 5 美元就只是多增加了儲存空間,實在無法增加用戶黏著度。


正是這個原因,讓 Evernote 承受各種來自投資人壓力,幾乎沒有爭取到什麼融資,其中一家風投走到最後簽署文件的階段,對方還突然反悔撤回。

  • 開發五花八門產品,品牌失去定位

2011 年該公司開始迷失方向,一系列失敗的產品發布危及了該公司所建立的一切。

由於後期 Evernote 依舊維持服務免費,為了創造更多營收,Evernote 推出更多眼花撩亂的新產品,像是紀錄飲食的 Evernote Food、通訊錄 Evernote Hello、電商平台 Evernote Market 等,這些不是 Evernote 所擅長的生產力工具,也不是當初兩位創辦人所堅持的理念,漸漸破壞了 Evernote 在數位筆記軟體所建立的品牌識別度。

公司開發太多非主力產品線,反而浪費了最寶貴的時間成本,Evernote 錯過了發展團隊協作的生產力工具的好時機,也錯過了能拓展到企業的 SaaS 服務最佳機會。

Evernote 試圖在 2012 年 8 月簡化多元發展的路線,推出了 Evernote 企業版,然而競爭對手如 Slack、Google G Suite 等產品早已經成功拓展至企業端。

接下來的一年左右 Evernote 一直保持低調,但無論是推出新的訂閱價或是改變領導層,都沒有辦法挽回公司的頹勢,市場評論者認為 Evernote 早在 2012 年就應該開發 Spaces,而不是在 Evernote Market 上浪費時間、金錢和品牌資產。

成功創業:重要時機+專注在一件事

Evernote的教訓也提醒著創業者們,在成功創業的道路上,重要時機和專注都是至關重要的。

回顧 Evernote 的時間線,該公司自 2014 年開始每況愈下,公司擴張得太快又方向錯誤。

該著重發展的項目,發展得「太少」,不該浪費力氣開發的項目,發展得「太多」。

創業家需要抓住關鍵時刻,確保他們的產品或服務在市場上適時推出,Evernote 在初期成功地抓住了智慧型手機的興起時機,讓用戶能夠隨時隨地記錄想法和資訊,這成為了該公司崛起的基石。然而,公司在後續的擴張和推出新項目時可能失去了一些重要的時機,這導致後續的一連串失敗。

所有錯誤的商業策略,都分散了公司的核心項目:「幫助用戶隨時隨地記住一切」。

成功的創業需要明確的目標和戰略,專注於核心項目,而不是盲目追求擴張產品線,浪費寶貴的開發資源,也破壞品牌最核心的定位,Evernote 的故事提醒我們,不斷學習、調整和專注做好一件事,是實現成功創業的關鍵要素。

Evernote 重大歷史事件時間線:

  • 【2004 年公司成立】:Evernote 成立於 2004 年 ,由俄裔美國企業家 Stepan Pachikov 創立,旨在開發一個應用程式,幫助人們更有效地記錄和整理他們的想法、筆記和資訊。

  • 【2007 - 2010 年初期融資】:在初期發展階段,Evernote 吸引了 DoCoMo Capital 投資,後期則由 Morgenthaler Ventures 和红杉資本(Sequoia Capital) 領投的初第二輪融資,總共募集了 1 億多美元。

  • 【2010 年引入付費模式】:Evernote 推出了付費訂閱模式,提供更多高級功能和額外的儲存空間,這成為該公司主要的商業模式。

  • 【2011 年初用戶突破 1000萬】:Evernote 在 2012 年突破 1000 萬用戶的大關,證明了它在數位筆記工具市場的成功。

  • 【2012 年 5 月獲獨角獸頭銜】:Evernote 在 CBC Capital 領投的 D 輪融資中籌集到了 7000 萬美元,正式獲得「獨角獸」新創企業稱號——估值超過 10 億美元。

  • 【2014年擴增團隊功能】:Evernote 推出了專門面向企業和團隊的產品 Work Chat,讓用戶可以更輕鬆地協作和分享筆記。

  • 【2015 年創辦人離開 】:在 2015 年,Evernote 的創始人 Stepan Pachikov 離開了 CEO 的職位,並由 Phil Libin 接替。

  • 【2015 更換 CEO 】:Chris O'Neill 取代時任執行長 Phil Libin 接管 Evernote ,

  • 【2015- 2018 年裁員、高管離開】2015 年 10 月,Evernote 宣布將裁員 18%,並關閉全球十分之三的辦事處。2018 年 8 月,公司技術長 Anirban Kundu、財務長 Vincent Toolan、產品總監 Erik Wrobel 和人力資源主管 Michelle Wagner 相繼離開公司。

  • 【2018 年資金困境和裁員】:2018年,Evernote 面臨著一些資金困境,並進行了裁員來降低成本。

  • 【2021年擬計畫 IPO】: 根據一些報導,Evernote 曾計畫在 2021 年進行首次公開募股(IPO),但最終取消了這一計畫。

  • 【2022 年公司被收購】:去年 Evernote 宣布被義大利移動設備開發商 Bending Spoons 收購,為 Evernote 劃下一個時代句點。


核稿編輯:湯皓茹

《商益》主張「商業是最大的公益」,報導專注於讓讀者理解資本力量、商業本質以及財經語言。歡迎加入 Discord 社群,並免費註冊訂閱商益電子報

延伸閱讀:

醫生問診不用忙打字!微軟子公司推出DAX Express可數秒內生成病歷草稿
如何用ChatGPT寫行銷文案?7 個方法提高內容生產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