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零組》臺慶科8月31日受邀法說
【時報-台北電】臺慶科(3357)8月31日14時30分,受邀參加元大證券,於台北市寶慶路69號4樓(元大證券)舉辦之法人說明會。(編輯:李慧蘭)
【時報-台北電】臺慶科(3357)8月31日14時30分,受邀參加元大證券,於台北市寶慶路69號4樓(元大證券)舉辦之法人說明會。(編輯:李慧蘭)
高股息ETF今年以來受到AI產業拉抬,績效表現亮眼,甚至超過市值型ETF,時序臨至年底,年終獎金即將發放,投資人若於今年初或是農曆年後,以5萬元布局於高股息ETF,有三檔獲利有望超過2萬元。
[周刊王CTWANT] Google說明,太長時間沒登入的帳號,多半使用舊密碼或重覆利用的密碼,且未啟用雙因素驗證,容易遭到駭客入侵,為了減少被盜用身分或發送垃圾郵件等惡意行為,將於12月1日清理帳號,若超過2年沒登入或使用任何Google服務,就會被判定處於閒置狀態,包括帳號的所有內容和資料...
【財訊快報/劉敏夫】外電報導指出,澳盛銀行方面表示,導致人民幣貶值的多項因素明年有機會反轉,人民幣兌美元2024年底匯價預料將溫和升至7元人民幣的價位。澳盛銀行駐新加坡亞洲研究主管Khoon Goh和Irene Cheung等人在週三發布的報告中預計,人民幣2023年面臨的多數貶值因素預料將在2024年出現反轉,包括國內經濟復甦、聯準會有機會開始降息等,人民幣有機會於2024年年底時升值至7元人民幣。這些改善因素主要包括前期推出的、包括地產行業在內的經濟支撐政策預料將出現成效,2024年初有機會開始反映在經濟數據改善當中。同時,中美元首會面後兩國關係好轉,對於改善投資者對投資於中國的信心非常重要。此外,這些改善因素還包括,中國央行預料繼續以加碼寬鬆貨幣政策的方式支撐經濟,但預計對匯率無負面衝擊。同時,聯準會預料將於2024年中開始降息,美元將自當前高估水準回調,有利於證券類投資回流中國股債市場。另一方面,跨國企業利潤匯回的趨勢可能減緩,同時中國出口商有可能提高結匯率。這份報告指出,雖然當前人民幣即期與中間價靠攏,但央行仍透過中間價引導匯率走強,這或許意味著央行仍認為匯率處於低估水準。預
【財訊快報/陳孟朔】美元反彈和對最大金屬消費國中國經濟持續擔憂的影響,倫敦金屬交易所(LME)六大基本金屬週三普跌,唯期鎳和期錫上漲,今年來最衰的期鎳持續反彈。GMT 1715,三個月期銅跌0.6%,報每噸8,426美元,前一交易日因主要礦場生產中斷而跳漲1.3%。美國Comex期銅小跌0.5%,報每磅3.78美元。哥本哈根盛寶銀行大宗商品策略主管Ole Hansen表示,「供應中斷導致供應收緊的前景給2024年發出相當程度的警告信號。目前,銅價正在盤整,但我認為上升趨勢相當穩固。」LME期銅自10月23日觸及11個月來的最低點以來,已反彈約8%。分析師表示,主要銅生產國巴拿馬和秘魯的供應減少,可能會使全球銅市在2024年從過剩轉為短缺。與此同時,美元指數從三個月低點反彈,也對市場造成壓力,這使得使用其他貨幣的買家購買美元計價商品的成本更高。 中國A股週三示弱滬指打回四週低點,房地產指數跌至2014年以來的最低點,而路透的一項調查預測,11月中國製造業活動可能連續第二個月萎縮。然而,鎳價大漲,滬鎳期約創下近五個月來最大漲幅,原因是最大供應國印尼的定價機制可能發生變化,空頭倉位紛紛出脫。
【時報編譯柯婉琇綜合外電報導】消息面: ●美國商務部公布,第三季國內生產毛額(GDP)季增年率從初值4.9%上修至5.2%,遠高於第二季的成長2.1%,也優於市場預期的增長4.9%,同時創下了自2021年第四季以來最強勁的增長,顯示美國經濟仍然強韌。消費者支出、民營企業庫存投資、出口、州與地方政府支出、聯邦政府支出以及住宅固定投資等各方面均實現增長,是上修第三季GDP的主要原因。 ●聯準會發布「褐皮書」地區經濟報告,在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這段期間,受到央行的限制性貨幣政策影響,美國經濟活動溫和放緩,企業通報通膨壓力趨緩且招聘難度降低。大部分地區的勞動力需求減弱,而薪資增長溫和。此外,受訪者認為未來6到12個月的經濟前景轉弱,稱零售銷售表現疲弱,且消費者對價格變得更加敏感。聯準會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將於12月12日、13日召開貨幣政策會議,料將第三度維持基準利率不變,以觀察其緊縮政策對經濟活動造成的影響。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發布最新經濟展望報告,儘管債務水位升高且利率存在不確定性,但明年全球經濟可望略微放緩,「硬著陸」的風險已經消退。OECD預估今年全球經濟成長
今年因為中美貿易戰,台灣擴展國際經貿取得顯著成果,6月台美簽署21世紀貿易倡議首批協定後,第二階段談判也在陸續收網,另外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明年有望討論兩岸的入會案。反倒是兩岸經貿往來面臨阻礙,一得一失也牽動台灣未來的經貿發展。
AI應用於2023年蓬勃爆發,一個全新AI戰國時代正式開始,半導體晶片巨擘紛紛入局,展開了一場AI晶片角逐賽;特別在今年第四季,包括英特爾(Intel)、輝達(NVIDIA)、高通(Qualcomm)、聯發科等,相準AI正由雲端走向邊緣,積極將前瞻AI技術帶入終端裝置,更為2024年AI競局開啟了一個新篇章。
陸續上演的罷工問題,毫無疑問是2023年經濟的一大危機。美國底特律汽車城與好萊塢的罷工風暴,終於落幕;英國鐵路工會發起的30年來最大罷工行動,也隨著資方讓步劃下句點;但法國勞工繼抗議退休金改革後,又為了爭取加薪拒絕上工。
以巴爆發衝突以來並沒有速戰速決,持續的戰火令加薩地區平民死傷人數不斷上升,引發各地要求停火聲浪不斷,但外界當初對戰火擴大拖累全球政經局勢的憂慮,卻是逐步降溫,最受注目的油價甚至已急速拉回並低於衝突前水準。
記者王翊綺/台北報導 台股今(30)日加權指數開盤漲18.64點,開在17389.20點,開盤1分鐘後指數漲32點,來到17402點。台積電(2330)開盤漲2元至5
財經中心/郭嘉柔報導今(28)日新台幣再度升值,熱錢重返台股,形成股匯齊揚的狀況。近期金控股因美國宣布停止升息,加上台灣大選行情,所以都有亮眼的表現;此外,昨(27)日走弱的電子股族群,今日熱度回鍋,最終台北股市收在17341點,大漲203點。對此,分析師張甄薇表示,「雖然今天IC設計、PCB板、台積電跟聯發科,都在今天扮演重要角色,不過量最大的是開發金。」,同時她也提及「1族群」是這波行情中的買點。
[FTNN新聞網]記者蕭宥彤/台北報導台股昨(29)日大盤終場小漲29.31點,收在17370.56點,漲幅0.17%。根據證交所公布籌碼動向,三大法人昨日合計買超90.42億元...
【財訊快報/劉敏夫】外電報導指出,摩根大通方面表示,人工智慧(AI)工具開始為摩根大通帶來收入,未來AI的進展可能會帶來更多益處。摩根大通首席數據和分析事務長Teresa Heitsenrether週三在Evident AI研討會上表示,除了提高效率和規避潛在成本之外,還看到了創造收入活動,這確實令人鼓舞。摩根大通去年設定的目標是到2023年AI產生的「商業價值」達到10億美元,並在5月份的投資者活動日將這一目標提高到15億美元。Heitsenrether表示,這些收益來自信用卡業務中為客戶提供個性化推薦,以及為客戶覆蓋團隊提供深刻見解等優勢。近幾個月來,全球大型金融商一直在進行更多的AI試驗,因為AI有機會協助其提高員工生產力並降低成本。摩根大通有數千個與AI相關的空缺職位,該公司執行長戴蒙(Jamie Dimon)聲稱這項技術最終可能使員工每週只要工作3.5天。
美國工會勢力已今非昔比,近幾年來不斷發動罷工行動,顯示貧富差距擴大,令薪資待遇停滯不前的勞工積怨不斷爆發外,也反映出目前工會領袖作風,較過去更激進和更有策略來讓資方妥協。
美商務部10月17日宣布,計畫限制向中國出售更先進的人工智慧晶片。市場亦傳出,本次禁令除涵蓋輝達(NVIDIA)H800和A800 PCIe/模組外,L40S都在本波禁令之內。
【時報記者任珮云台北報導】兆豐金(2886)法說會後,歐系外資出具報告給予「賣出」評等,目標價為29.2元。 該外資認為,兆豐銀行的年化ROE從今年H1的12.4%下滑至10月的10.8%,儘管與2017-22年間平均ROE的7.9%相比仍然較高,但相對其他銀行同行的優勢已經縮小。相對地,中信銀和永豐銀在下半年的ROE走升,拉開和同業的優勢。 兆豐金昨天法說也宣布,將啟動了計劃中的3.5億股權募集,據報價為每股新台幣32元,但仍待公司正式公告。所得款項將用於旗下的兆豐產險子公司注資(45億元),其餘部分用於降低控股公司的槓桿。估計約112億元的增資計劃,可將公司的雙重槓桿比率(DLR)降低4個百分點,達到118%。 該外資指出,兆豐銀對Q4貸款增長前景持保守態度。此外,在利率展望方面,管理層認為明年Q2-Q3可能是美聯儲降息的潛在時機。兆豐銀前三季全行平均淨利差約0.995%,較去年同期微增,Q4淨利差的趨勢仍是一個關鍵的關注點。 兆豐銀前三季OBU與海外分行盈餘達108.52億元,年增四成以上,香港分行、新加坡與越南分支據點貢獻都年增一倍以上,整體東南亞地區獲利年增47%,後續海外據
因應全球氣候變遷,台灣2021年訂出2050淨零碳排的目標,今年更將環保署升格為環境部,還成立碳權交易所,正式啟動碳費徵收及碳權交易機制,台灣也邁入排碳有價的時代。
(中央社記者蘇思云台北30日電)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今天發布2023世界數位競爭力調查評比,台灣在全球64個主要國家及經濟體中排名第9名,相較去年進步2名;其中,每千人研發人力、4G及5G行動寬頻用戶占比等5項指標全球居冠。
世界各國全力拚經濟,期使動能復甦,台灣亦然,但擺在眼前的問題是,青年就業問題並非全與疫後產業變化有關,在各行各業大聲疾呼缺工之際,「人才都去哪裡了?」成了自相矛盾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