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轉投資 轉不動了

「淘寶台灣」被經濟部認定是陸資,限期6個月內撤資或改正,行政院長蘇貞昌對此作法表示支持,還說經濟部同時有給予6個月做調整,應能充分照顧到消費者、業者。據媒體報導,院長用意是「有政府、會做事、嚴把關」,不能再讓中資三轉四轉的形式持續,好像政府都管不著。

看來政府對於涉及大陸的相關政策已經明顯採行了一條鞭;至於部門職司理當秉持的原則:行政中立、國際接軌與專業分工的空間似乎不大了。

投審會於7月底就英商克雷達經營淘寶台灣是否違反陸資規定一事,表示正積極查處當中。經過追蹤和調查,阿里巴巴是透過在新加坡的子公司,持有克雷達28.77%的股權,並未逾越陸資判定的許可30%的門檻;但此次投審會依其章程約定,推論阿里巴巴實質享有在董事會的否決權,應可操控克雷達營運方針,而認定其仍「具有實質控制能力」。

對於本案資金身分的裁決,政府是採實質影響力的認定。但以往企業赴第三地轉投資,往往是為避免受到政治干擾、取得稅負減免,甚至是以改變國籍身分來取得政策補貼,這是企業所慣有的法律設計與控股安排。台灣作為在東亞貿易與直接投資的主要來源國之一,此番新的行政裁量勢將引發新一波的跨國角力,可能使企業未來的投資發生移轉。而且未來海外台商的資金配置、企業身分與納稅義務也可能會受到其他國家政府採取嚴苛標準的檢視。

國際行政監理與稅負查緝的轉向發展,始於金融大海嘯之後,當時各國財政困難與社會動盪,讓已開發國家對稅務規畫的跨國安排,從過往的放任態度而有了改變。例如在英國熱銷的星巴克咖啡,初期展店非常順利,一路到720多家;到2012年之前的10數年間,將近30億英鎊的營業額卻只繳交約900萬英鎊的稅。這一類因為避稅而採取三角貿易與高昂授權費的法律安排,自會引起在地國政府的不滿,最終是由該公司與英國政府協商,達成將歐洲總部遷往倫敦,實質增加繳稅額的志願協議而解決問題。

廣告

近期台灣追隨美國川普政府的腳步,對網路商務的監理,無論從資金來源、資訊安全與決策者的主從等面向,直接以行政裁量做判定,引起業界關注。因這種由政府對美國抖音和淘寶台灣的要求改正,相較於星巴克主動以改隸國籍來配合納稅義務,意義相當不同。

從1980年代《廣場協議》引發日圓、新台幣等亞洲貨幣的升值,並帶動30多年來直接投資與生產鏈的跨國布建,如今已面臨最終受益人的追索與政府採行實質控制力的觀點進行管理,這種行政監理的改制加上新冷戰的隱憂,繼續大範圍以第三國做跨境轉投資,未來恐漸成絕響。(作者為國立台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