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通勤者」是你?高房價成推手,長途上班的混合工作型態漸成主流

你算過你的上班通勤時間嗎?由於混合工作型態興起,「超級通勤者」的族群比例正在上升。這是形容通勤超過 3 小時的長途跋涉民眾,由於後疫情時代員工每週只需部分時間進辦公室,考量通勤時間、住宿成本跟高昂花費,越來越多人選擇在家工作,需要進辦公室時再搭機前往,專家認為本世紀將成超級通勤者的時代。

「錢多,事少,離家近」,隨著通膨高漲及新冠疫情造成的新工作型態,例如遠端上班或是一周只需進辦公室 2 或 3 天,以往的夢幻工作條件也面臨洗牌。越來越多人接受工作不一定離家近,在美國尤為明顯,因為飛漲的房價讓許多中產階級難以負擔,上班族寧可花長時間通勤、住在離家人與朋友近的家鄉。

新創公司 Vercel 的消費者體驗副總裁 Lee Robinson 就是一個例子。他住在愛荷華州 Des Moines 市,他在清晨 5 點趕往機場,搭 6 點的班機前往丹佛轉機至舊金山,再搭 Uber 進入辦公室。這段 1,800 英哩的通勤路程需要花費 Lee Robinson 7 個半小時,而美國平均通勤時間為 26 分鐘,兩者相差近 17 倍。

當然 Robinson 不是每天都要長途通勤,他每個月需到公司 1 到 2 次參加高層會議,之後在附近飯店住宿幾天後再回到愛荷華州,30 歲的他表示:

如果你在 3 到 5 年前告訴我,我可以住在愛荷華州 Des Moines 市擔任一家快速成長的科技公司高階管理人員,我會非常興奮。當我在學校就讀軟體工程時,我認為我唯一的選擇就是搬到舊金山。

廣告

在新冠疫情發生前,由於每日都要進入辦公室,Robinson 的通勤方式讓人難以想像,但由於疫情使得遠端工作型態崛起,越來越多美國民眾搬到遠離公司總部以外的小鎮。雖然現在疫情結束,但混合型態工作的靈活性,也讓更多專業人士重新定義他們定期前往辦公室的最大通勤距離。

有些人開車、有些人搭乘火車、巴士和渡輪的長途通勤,還有一小部分的白領精英——像 Robinson 這樣的科技公司高層——選擇轉機、轉車及飯店住宿的辛苦通勤。這些花費 3 小時以上的時間奔波在辦公室與家裡之間的民眾,研究人員送給他們的稱號是「超級通勤者」。

這些超級通勤者正在改變美國工作的地理格局,贏家將是能滿足這些通勤者辦公室需求的大城市,以及能符合他們生活方式的寧靜宜居城市;像克里夫蘭和雪城這類位於大都市周邊而吸引工作者入住的衛星城市,未來人口恐將逐漸外移。紐約大學城市政策和規劃教授 Mitchell Moss 表示:

如果僱主希望和公司的頂尖業務及管理階層維持緊密互動,紐約這類的大城市將是最佳選擇。區域總部的概念將不復存在。

雖然 Moss 不認為自己創造「超級通勤」這個詞,但他和搭檔 Carson Qing 在 10 年前研究此一現象並在 2012 年的一篇論文中發表,當時長途通勤才剛出現在專業領域中。由於雙薪家庭的夫妻很難在同一個城市找到工作,許多中產階級難以負擔紐約和洛杉磯的房價,而網際網路使員工能夠遠距辦公。突然間,住在一個物價跟房價合理的城鎮,通勤前往公司所在的大城市成為選項之一,Moss 及 Qing 認為 21 世紀逐漸成為超級通勤者的時代。

超級通勤者住宿東西軍!郊區 or 葡萄園,dochi?

根據美國人口調查局的數據顯示,1990年代約 1.5%的美國人每日通勤時間在 1 個半小時以上,2019 年這數字已經上升到 3.1%。雖然目前沒有可靠數據顯示長途通勤者的比例,但 Moss 認為新冠疫情之後混合工作模式(視工作需求分配在家遠端上班或進入辦公室)崛起,長時間通勤民眾的比例加速上升。

根據調查,疫情期間居家工作的民眾有 46% 為混合工作,34% 回到辦公室,20% 的人則完全遠端上班,這意味疫情期間移居較低房價城市或是公司離家甚遠的員工,將有更多機會留在原公司,因為混合工作的職缺越多,代表超級通勤者的人數越多。

雖然一天通勤 3 小時聽起來很累人。但如果每天都要進辦公室,以單程通勤時間 1 小時計算,每週需要花費 10 小時在交通往返;但如果你的工作是混合工作模式,每週只有 3 天需要進入辦公室,在每週通勤時間不變的前提下,你可以選擇住在比之前遠 40 分鐘的地方;如果你在舊金山市中心工作,代表你可以選擇住在 Novato 平淡無奇的郊區或是 Napa 的葡萄園旁,這是吸引超級通勤者的最大誘因。Moss 表示:

「如果可以在 Sun Valley 搭飛機,為什麼要住在沉悶的舊金山?」這就是年輕科技業員工的想法。他們對生活品質的定義是「我想穿雪鞋徒步旅行及遠足」或「我想去滑雪」,他們更傾向選擇與他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相符的公司。

混合工作漸成科技業趨勢  頂尖白領偏愛繁華市中心

相較其他行業,科技業更能接受混合工作型態,也成為超級通勤者的優先選擇。如果 Lee Robinson 的例子讓你覺得很極端,或許 Ivana Istochka 的情況值得參考。

她是科技新創公司 Amity 的商機開發和社群副總裁,她只需要在每個月的其中一周進入位於米蘭的辦公室,其他時間可住在她想住的任何地方。她最近在葡萄牙里斯本租下公寓,探索當地環境並思考是否永久落腳。她喜歡這座城市的陽光明媚以及方便從事水上運動,周圍也有許多公司位於世界各地的超級通勤者。

對 Istochka 來說,超級通勤提供兩全其美的方案:可以自由選擇居住地,又能與同事建立密切關係:

我喜歡進入辦公室。如果我們沒有面對面的時間,我不認為我們能做出明智而迅速的決策,也無法有效率地合作。

雖然許多超級通勤者選擇住在恬靜宜人的田園風光,但金字塔頂端的富人階層還是選擇留在曼哈頓和矽谷最繁華的地區,Moss 表示:

他們想要離彼此近些,他們需要如此,因為八卦是他們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Moss 表示並非所有大城市在超級通勤時代都會受到高層白領青睞,關鍵取決於交通便利性,有些城市的交通設施讓每週進入的高階白領員工能有效率的安排各個行程。考量到紐約地鐵和洛杉磯交通之間的差異,Moss 指出:

同樣是在中午到下午 5 點之間,在紐約你可以安排 6 次會議,但在洛杉磯你只能安排 3 場。

說出比較基準後,Moss 帶著明顯欣喜的口吻下了結論:「所以洛杉磯不重要。」

聽起來頗為公平,即使考量到與現實無關的場外因素:Moss 出身紐約,世上總是家鄉好還是有些道理。

高收入及公司支付高通勤費用  高層主管成超級通勤者主力

從上列例子看來,最極端的超級通勤者通常是高層主管,或許是因為他們在公司的重要性,讓雇主願意支付他們所有的通勤費用;也可能因為高收入讓他們能負擔高額交通費(Robinson 的通勤費用由公司負擔, Istochka 則自掏腰包)。美國普查局在疫情前的調查顯示超級通勤者的薪資明顯高於其他通勤者。

但並非每個超級通勤者都渴望踏入高層管理階層。以居住在北卡羅萊納州 Cary 市的 Lindsay Callihan 為例,剛從大學畢業的她 8 月在一家位於曼哈頓的廣告公司找到工作,每半個月只需進辦公室 2 到 3 天。因此她決定每月往返北卡及紐約兩次,自掏腰包負擔來回 1000 英哩的通勤費用,即使如此花費依然低於在紐約租屋,她在紐約的時間則借住在姐姐的公寓降低生活支出。

對一直夢想著住在大城市的 Callihan 而言,超級通勤是實現夢想的過渡方式。她在 10 月找到合租室友落腳紐約。但往來家鄉與紐約之間的舟車勞頓並未讓她對遠距離通勤感到反感。她表示隨著工作歷練增加,當她準備回到家鄉並安定下來後,她仍可能再次選擇超級通勤的方式:

我會考慮再次回到這樣的生活模式,這是我深思熟慮後的想法。我愛北卡,我想我最後一定會找到回到家鄉的方法。

混合型態工作及大城市高房價成推手  超級通勤漸成未來趨勢

新冠疫情期間,員工發現遠端工作不僅節省大量的通勤成本,工作時間也較具彈性;且企業總部通常在紐約、洛杉磯或是舊金山等大城市,公司群聚效應以及通膨讓都市房價居高不下,衛星城市的房價也水漲船高。

遠端工作能省下高昂的居住跟生活雜支,因此不少民眾已經習慣於遠端工作的模式,但企業發現長期處於遠端工作型態,員工之間默契跟凝聚力不足,且缺乏對公司的向心力跟認同,難以對人員進行內部培訓跟訓練。

去年進入後疫情時代,企業軟硬兼施希望讓員工願意回到辦公室,Meta 及 Amazon 等科技巨頭購不惜以解雇及績效考核為警告,引起員工反彈。

Meta 及 Amazon 要求員工一周至少進辦公室 3 天的混合工作型態,代表在考量各種現實因素及成本後,混合工作型態的比例會在未來幾年逐漸上升,而對於嘗試過超級通勤的員工來說,或許將會成為一種固定的工作生活平衡型式。

核稿編輯:湯皓茹

《商益》主張「商業是最大的公益」,報導專注於讓讀者理解資本力量、商業本質以及財經語言。歡迎加入 Discord 社群,並免費註冊訂閱商益電子報

延伸閱讀:

Meta 混合型辦公的挑戰:科技公司準備好讓員工回歸了嗎?
數位遊牧的綠洲不再?Zoom要求遠端員工回辦公室
不回來上班就辭職!亞馬遜CEO強硬態度回擊員工遠距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