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清豆娘和蜻蜓不一樣 你就是賞蜓達人

記者吳靈芬/台北報導

驚蟄(三月五日,農曆二月初三)是萬物甦醒的日子,雖然氣候還不太穩定,但蜻蜓目的昆蟲已經悄悄地開始活動了;蜻蜓目昆蟲包含了蜻蜓和豆娘兩大家族,全世界已知的蜻蜓目共有卅九科近七千種,台灣目前已確認的種類有十三科一六0種。知道要如何分辨蜻蜓與豆娘嗎?只要依照台北市立動物園提供的以下三個小撇步,馬上就會變成蜻蜓目達人。

大部分豆娘停棲時雙翅豎起在背方。(台北市立動物園提供)
大部分豆娘停棲時雙翅豎起在背方。(台北市立動物園提供)

動物園表示,廣義的蜻蜓包含了蜻蜓和豆娘,但要如何簡單快速的分辨牠們呢?建議大家可藉由三個方法來辨識:一、觀察成蟲的複眼。二、成蟲休息時翅膀開闔的方式。三、成蟲體型的胖瘦等方式來判斷。

蜻蜓停棲時雙翅平放在身體兩側。(台北市立動物園提供)
蜻蜓停棲時雙翅平放在身體兩側。(台北市立動物園提供)

動物園指出蜻蜓的複眼較大、距離相近或相連;豆娘的複眼較小,像啞鈴,位於頭部的兩側。蜻蜓前後翅的大小和形狀不同,停棲時,翅膀平展於身體兩側;豆娘前後翅的大小和形狀相似,停棲時,大部分種類翅膀會豎起在身體背方。另外,蜻蜓的身型較胖,胸部及腹部都比較粗壯;而豆娘身型相對嬌小,腹部十分纖細。

豆娘水蠆腹部末端具有3片幫助活動和呼吸用的尾腮。(台北市立動物園提供)
豆娘水蠆腹部末端具有3片幫助活動和呼吸用的尾腮。(台北市立動物園提供)
蜻蜓水蠆沒有尾腮,靠體內的直腸鰓呼吸。(台北市立動物園提供)
蜻蜓水蠆沒有尾腮,靠體內的直腸鰓呼吸。(台北市立動物園提供)

此外,動物園說,蜻蜓目的稚蟲生活在水中,被通稱為水蠆。豆娘水蠆的腹部末端有二至三片尾鰓,可以幫助他們在水中呼吸及游泳;蜻蜓水蠆則不具尾鰓,有的種類腹部末端有尖銳的肛錐,遇到天敵時還可以幫忙防禦。蜻蜓與豆娘不論成蟲或水蠆,都是優秀的捕食者,成蟲會捕捉各種抓得到的昆蟲,而水蠆則會捕捉水中的水生昆蟲、小魚或蝌蚪。

豆娘複眼左右分離上-蜻蜓複眼相連下。(台北市立動物園提供)
豆娘複眼左右分離上-蜻蜓複眼相連下。(台北市立動物園提供)
豆娘前後翅形狀相似(上2) 蜻蜓前後翅形狀不同(下2)。(台北市立動物園提供)
豆娘前後翅形狀相似(上2) 蜻蜓前後翅形狀不同(下2)。(台北市立動物園提供)

熱鬧的蜓季即將開始,動物園裡各個動物戶外活動場周圍的水池都可見到蜻蜓與豆娘的蹤跡,歡迎大家來動物園賞蜓;最後,只要記住動物園提供的三個小撇步,相信大家都能準確的分辨誰是蜻蜓、誰是豆娘,搖身一變成為賞蜓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