蛻變靠內循環

大陸官方近期最熱流行語是「內循環」,儼然成貿易戰及疫情後期大陸社經蛻變的唯一良方。果真十年河東十年河西,改革開放40年後的今天,迎來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說的「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大變局」。為因應這場大變局,大陸從過去讓經濟騰飛的「外循環」,代之以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優勢的「內循環」,成為制定經濟藍圖最高方針。

改革開放初期,東南一隅的小小漁村─深圳,歷經40年後的今天,已和北京、上海、廣州平起平坐,「北上廣深」占全國GDP的1/8、財政1/6。何能至此?除因當年成立特區,深圳蛇口招商局有膽識冒天下大不韙喊出「時間就是金錢」外,更重要的是,當年總書記趙紫陽提出「國際大循環」,利用國際資本壯大自身的策略。

正是當年運用「兩頭在外」的雁形理論,引進海外資本技術,利用廉價土地、勞力,加上舉國之力實施「七通一平」吸引外資,成就了以中間製造和組裝為主的「世界工廠」,成品再廣銷海外,完成國際大循環。在此脈絡下,台外商源源不絕帶進巨大資本,外商直接投資年年墊高,內地產業不斷升級,人才及企業效率數十年間學習成長與精進,讓大陸至少30年兩位數經濟成長,最終成就了全球第2大經濟體。

然而,乘著國際循環翅膀的巨雁,遇到兀鷹也只能轉向。從貿易戰實戰經驗中,北京體悟到全球化路徑面臨中斷,昔日國際經貿體制已逐漸崩解,川普什麼事都可能做得出來,所以也只能重新找回「南泥灣」精神,自力更生,自找生路。

今年6月18日大陸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參加陸家嘴金融論壇時,確認了「內循環」的官方地位;7月習近平再次強調,「要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明白指出主要考量是面對前所未有的大變局,要充分發揮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打造未來發展的新趨勢。」

廣告

所幸大陸地大物博、人口眾多、消費力強大,才能激化「內循環」力道,讓內在市場彼此促進,相互提攜,互為成長。習強調的其實是用創新科技激化古老的農村;大陸前三大電商巨頭BAT(百度、阿里巴巴及騰訊)近年早已開始身體力行,看重的就是這塊占大陸一半以上土地、近5億人口的廣袤市場,一旦激發內在潛能,勢必未來獨領風騷數十年。

換個角度看,美國疫情仍在延燒,至今每日逾5萬確診數字增加中,想想看兩年後光景,水退了誰沒穿褲子還不知道嗎?美國遏阻他國力量一流,內政、經濟卻一團糟。面對強權,中國低調深耕,災難過後誰能立於不敗之地,答案應很明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