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與GDP的距離
新聞提要■GDP經deflator(平減指數)平減後等於實質GDP,兩者的差別在於GDP衡量的是值,實質GDP反映的是量,值易受通膨影響而虛胖,例如1974年能源危機時期,美國GDP成長8.4%,實質GDP反而衰退0.5%,實質GDP能準確呈現經濟好壞,與股價指數對照可觀察一國經濟的虛實。
常言道:「股市是經濟的櫥窗」,意思是說一國經濟的情況,看看股市的表現就可以明白,股市好則經濟好,股市差則經濟差,長期而言這話是有道理的,但短期就不一定如此了,因為推升GDP的因素和推升股市的因素不盡相同。尤有甚者,影響股市的預期心理,悲喜無常,加以參差其間的國際熱錢,來去難測,因此股市與GDP是有距離的。
股市放大經濟表現
以去年而言,台灣的經濟成長(實質GDP成長率)只有1.3%,唱的是復甦的慢板,而股市扶搖直上,大漲27%,展現的是繁榮的急板,美國的情況也是如此,去年經濟成長不過2.5%,但道瓊指數卻上漲14%,由此可知股市這個經濟櫥窗可能是凸透鏡,會放大經濟的表現,兩分的好,可擴至十分,一分的差,也可能被放大成五分。
以1990年為例,這一年台灣的經濟成長是緩了一點,不像過去幾年8%的水準,卻仍有5%,但在信心崩潰下,股價指數從年初萬點跌到年底只剩4,000多點,GDP所泛起的漣漪,常會在股市變成巨浪,一發不可收拾,這正是股市和GDP不一樣的地方。
我們觀察2000年以來的美國股市與GDP,第一個十年(2000~2010),受惠於景氣熱絡,2007年道瓊指數升至14,000點,惟隨後的金融海嘯讓道瓊跌到7,000點,因此這個十年美股漲不到一成,比同期實質GDP增兩成來得差。
然而,第二個十年(2010~2020)就不一樣了,2020年底道瓊漲至30,000點,十年漲了164%,是同期間實質GDP增幅的八倍,再以近十年(2014~2024)觀察,情況亦然,這說明即使實體經濟表現平平,股市一樣可以大放異彩。
台灣自2000年以後的情形也是如此,第一個十年(2000~2010)台股由4,700多點升至近9,000點,漲幅近九成,同期間實質GDP只增五成。第二個十年(2010~2020)台灣經濟疲弱,實質GDP十年之間只增加三成,但股價指數仍漲了六成,和美國一樣,平淡的經濟依然可以創造火熱的股市。
最令人嘆為觀止的是近十年(2014~2024),台股十年大漲158%,而同期間實質GDP不過成長35%,兩者有五倍之遙,這再次證明,陽光普照的股市靠的不是GDP,而是資金,有充裕的資金,寒冬也可以繁花盛開,只要不發生風暴,股市永遠不缺春燕。
長期仍需GDP支撐
然而,風暴、海嘯在人類歷史上不曾消失,1930年代的美國大蕭條,1970年代的全球能源危機,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2000年的網路泡沫,2008年的全球金融海嘯,都是在繁榮的時刻到來,1929年經濟學家稱美國經濟已邁入新紀元(new eras),其實華爾街已十面埋伏,1999年柯林頓陶然於新經濟(new economy),孰料泡沫已四面楚歌,股市的繁榮於短期或可不甩GDP,然長期終究需要GDP的支撐才能行穩致遠,人類數百年來繁榮、泡沫、蕭條不斷循環,實非偶然,這說明短期的法則仍得臣服於長期法則,沒有永遠的春天,也沒有不會飛走的春燕。
小檔案■凱因斯在1935年出版的《就業、利息與貨幣通論》中說:「投機者若只是企業穩定發展水流上的泡沫,那未必會釀出禍害,然而一旦企業成為投機漩流上的泡沫時,那就嚴重了。當一國的資本市場變成賭場的副產品,那就不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