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之間供應鏈二分化 學者:台灣應掌握新供應鏈機會

中央廣播電臺「這樣看中國」節目主持人蔡明芳(RTI資料照片)
中央廣播電臺「這樣看中國」節目主持人蔡明芳(RTI資料照片)


美中貿易摩擦長期化,淡江大學產業經濟學系教授蔡明芳指出,在美中之間,供應鏈二分化(中國/非中國)的趨勢已不可避免,而美國提出「經濟繁榮網絡」與5G乾淨網路計畫,台灣應掌握相關展發展機會;一個新的、可信賴的供應鏈,對台灣而言會是一個好的、重新的開始。

央廣「這樣看中國」節目主持人蔡明芳指出,目前可以看到在美國和中國之間,供應鏈的切割、二分化的趨勢已經無法避免。因此,預期一些在中國的廠商未來必須要移出中國,或是其在中國的生產就只供應中國市場,然後再去其它地方設廠生產非中國的供應鏈。

美提經濟繁榮網絡與5G乾淨網路

如果廠商要移出中國,就呼應了美國提出的「經濟繁榮網絡」概念,也就是美國和亞太地區的盟友合作,建立供應鏈穩定生產,降低對廠商獲利的影響。也就是廠商在不同的地方設立生產線,解決生產線過度集中的問題,這才有可能讓一個國家的經濟可以永續成長。同時,美國推動全球電信產業「去中化」,擴大5G乾淨網路計畫,蔡明芳對此表示,像台灣廠商在產品代工上很強,如能確保供應鏈乾淨,這會是台灣未來發展的一個機會。

對於在亞太地區如何建立維持一個穩定的供應鏈,蔡明芳表示,觀察當前的情勢和之前已有很大的不同,以前像印度,澳洲、紐西蘭,甚至是韓國,都以中國為經濟核心、都希望和中國友好;但在這一波肺炎疫情之後,澳洲的態度有很大轉變,此外,印度跟中國的衝突持續不斷。在此情況下,絕對是建立新的供應鏈一個很大的契機,而這個供應鏈最高價值就是「信賴」這兩個字,這樣才可以跟過去對中國的不信賴有所區隔。如台灣可以把握機會,對台灣而言會是一個好的、重新的開始,不再依賴中國。

廣告

需求減弱、成本增 要創造產品競爭力

此外,在美中貿易衝突以及美國高科技管制之後,其實提供給中國以外的廠商很多機會。蔡明芳提醒,廠商要移出中國到新的地方設立生產線,固定或變動成本都會提高,如果廠商仍繼續生產一般的硬體產品,總收益不太可能再增加,再加上全球的需求下滑,總收益有可能會降低。因此,如何創造產品的競爭力,這是過去台灣許多以生產硬體產品為主的廠商必須思考的。

詳細節目內容請收聽「這樣看中國」節目。(請點選連結頁面上的耳機圖案收聽)

原始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