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你是荷蘭病還是吃土族? 我人均GDP勝日韓 真相是…

【時報-台北電】國際貨幣基金(IMF)預估,今年台灣人均GDP將成長至3萬5510美元,可望首次超越日本、睽違19年後再度超車韓國,成為東亞第一。但政大金融系教授殷乃平表示,台灣科技業一枝獨秀,已出現「荷蘭病」徵兆,意即這些科技新貴薪資優渥,對照一般上班族薪資負成長,35%是「月底吃土族」,兩者的貧富差距日漸懸殊,造成M型化消費,恐衍生社會財富對立。網友感慨表示,「贏日韓都靠匯率」、「GDP贏沒意義,薪水慘輸」。

IMF最新報告,我國人均GDP明年仍會領先日韓,估會成長至3萬6834美元。國發會主委龔明鑫強調,超越日韓不會是「曇花一現」。殷乃平向中國時報表示,台灣能首度超越日本,是因日圓貶值太快,國民所得換算成美元計價,就吃了大虧,加上台灣近3年來科技業貢獻多,經濟成長率高於日本所致。

台灣半導體是護國神山,殷乃平表示,台灣 「荷蘭病」徵兆浮現,即科技業一枝獨秀,只要與半導體沾上邊的產業及從業人員,近3年來財富增加最多,鄰近新竹科學園區的竹北市,不僅所得居全台之冠,不動產漲幅也最為驚人。

相對於餐飲、住宿、休閒旅遊等裁員、無薪假,產業興衰鮮明,數百萬的服務業人口,幾乎享受不到經濟成長的果實。殷乃平指出,在通膨壓力下,廣大庶民得更辛勤工作,才能應付高漲的外食費、房貸壓力等,對人均GDP東亞第一「超無感」,生活在另個平行空間。

「荷蘭病」是描述單一出口產業爆炸性成長,帶動勞動者薪資成長,削弱其他產業的競爭力;源於1960年荷蘭外海發現天然氣田,意外之財暴富升值,能源產業一枝獨秀,工業、製造業衰退喪失競爭力。

廣告

1111人力銀行發言人陳尹柔表示,對多數上班族來說,前8月經常性薪資平均4萬4311元,年增率3.08%、看似成長不少,不過,扣除物價因素後,實質經常性薪資年呈負成長0.02%,為6年來同期首見,等於薪資增漲被通膨吃掉,不但壓縮生活品質,也衝擊上班族退休準備。

陳尹柔根據調查指出,在這波通膨壓力下,35%上班族是「月底吃土族」,等於沒有多餘的錢可存或做理財,調查也顯示,近半受薪階級擁兩份收入,以兼職、打工或投資等管道來增加收入,開源節流雙管齊下就是為了充實荷包,減少經濟上的不確定性。

PTT股版網友對IMF議題討論熱烈,「疫情這3年,台灣超車明顯,當然匯率是主因」、「當初韓國贏台灣靠的也是匯率」、「靠匯率贏GDP,但國內實質薪資卻較同期衰退」、「薪水笑死人」、「IMF認證:你還有錢」、「一直以來都科技業最賺,非科技業甚至是服務業慘」、「科技相關這幾年暴漲」。

※免責聲明:文中所提之個股內容,並非任何投資建議與參考,請審慎判斷評估風險,自負盈虧。(新聞來源:旺得富理財網 馮恩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