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思維-強勢美元不再?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IMF)的資料顯示,全球央行外匯存底中,美元所占的比率由2023年第二季的59.4%,下滑至第三季的59.2%,是2022年第四季以來的新低。此現象是否意味著美元的國際地位已經產生動搖,強勢美元不再?
奠定美元的國際地位,主要源自於1944年7月1日由二次世界大戰44個同盟國的國家代表,於美國新罕布夏州布列敦森林公園華盛頓賓館召開的布列敦森林會議所達成的協定(Bretton Woods Agreement)。該次會議通過了《聯合國貨幣金融協議最後協議書》,並成立兩個國際重要金融機構。一為世界銀行(World Bank)又稱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另一為IMF。
■布列敦森林制度 奠定美元國際地位
在此協定中,有關各國貨幣間的兌換、國際收支的調節、與國際儲備資產的構成等問題作成兩個主要共識:一、取消成員國之間經常帳戶交易的外匯管制;二、實施「固定匯率」美元與黃金掛鉤(35美元兌換一盎司黃金),且各成員國貨幣與美元掛鉤,實施可調整的固定匯率制度。為維持制度的穩定,美國聯準會需保證美元按約定價格兌換黃金,以支撐成員國對美元的信心。此外,美國要提供足夠的美元作為國際消債工具。在此制度下,儼然形成全球主要國家是以美元作為國際貨幣中心的貨幣制度。
在布列敦森林體制中,美元要維持穩定才能在國際支付中被其他國家所接受,此要求美國維持外貿順差;另一方面,全球要獲得足夠的美元,則美元需出現外貿逆差,但逆差會使美國外匯準備下降,美元貶值。此即是經濟學家羅伯.特里芬在1960年代提出的特里芬兩難(Triffin Dilemma)。
在1950至60年代,美國聯準會的黃金準備占全球黃金儲備的75%,由於連年貿易逆差,至1968年時,美國黃金儲備已下降至102.1億美元,只有對外流動負債687億美元的15.9%;喪失美元對外兌換黃金的能力。1971年8月15日,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森宣布美元貶值並停止美元兌換黃金,布列敦森林制度名存實亡。
雖然布列敦森林制度在1973年2月崩落,但在實施的期間,美元作為國際貨幣不僅穩定了當時的國際金融秩序,且以美元作為儲備貨幣與國際清算工具,彌補黃金不足的困境,促進國際貿易與投資的進行。況且,要成為國際重要流通貨幣的要素還包括:國家政經影響力、經濟規模與競爭力、財政收支與債務比率、研發與創新、貿易量、金融市場的深度與廣度、金融法規的國際化、金融市場的國際連結性、資本市場的流通性,與政經與金融情勢的穩定…等。因此,即使布列敦制度已不復存在,美元依舊是國際最主要的交易貨幣。
根據國際清算銀行(BIS)的資料顯示,近十年來國際經濟儘管歷經了美中貿易糾葛、新冠疫情與俄烏戰爭等衝擊的洗禮,美元在全球外匯交易的比重由2013年的87%上升至2022年的88.50%,同期間IMF美元在特別提款權(SDRs)由41.9%增加為43.38%,而全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美元的支付比重亦由39.52%攀升至41.89%。故雖然IMF所公布美元在全球央行外匯儲備占比由2014年的62.32%下滑至2023年第三季的59.2%,整體而言,目前美元在國際的重要性並未見明顯減弱。
■強勢美元暫難取代,但面臨六大隱憂
美元的國際地位並非穩如磐石,其可能隱憂包括:一、中國、印度、東協等新興國家經濟實力崛起,為避免過度依賴美元,可能選擇以人民幣或美元以外貨幣交易;二、美國動輒與國際金融與監管機構對他國進行金融制裁,亦使遭制裁國家轉向積極尋求替代美元貨幣;三、國際石油與原物料,轉以非美元方式交易的傾向;四、本幣結算(Local Currency Settlement)發展趨勢;五、國際加密貨幣的發展;以及最重要的,六、美國債務占GDP比率的大幅攀升與政經社會的不確定性。雖然上述負面因素在短期並不足以撼動美元的國際地位,隨著時間的演變,大廈的根基會不會逐漸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