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學術品質下滑孰令致之?

最近新竹市前市長林智堅的碩士論文捲入抄襲爭議,社會上鬧得沸沸揚揚,究竟是否抄襲或違反著作權之外,也衍生了另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指導教授指導太多學生以至於無力監管,導致學生論文的品質大幅下滑,甚至出現抄襲的情事層出不窮。而老師指導了這麼多學生,究竟是出自老師個人的意願,或制度使然呢?如果是出自老師個人私心或意願,那就應該制定老師指導論文的總量管制,由數量來控制品質。而如果是制度的問題,相關部會就應該全面的檢討制度,以避免學術品質一再為社會詬病。

公立大學、國立大學招生沒有太大問題,另外歷史悠久或宗教團體支持的私立大學,也都不會有經費來源不足的問題,但其他不少私立大學,尤其是根基不深或位處較偏遠的學校,在財務上就有困難。就實務上,私立大學的經費來源一般可分為:教育部或其他政府單位的獎補助、社會人士或企業的捐款(但有上限,不像國立大學就沒有上限)、接受外部公、私部門的委辦計畫而收取的管理費、其他提供設備或服務所收取的費用,以及最重要的學費收入(包含正式生、專班、推廣教育與企業委訓)和其他收入。因此,只要「教育部核准的名額」一定會盡量招好招滿。所以,在這類大學工作的老師只有全力配合學校的政策,盡力收學生。

系(所)都會規定招收學生的上限(不少私立大學研究所的上限即為25人),等到「在職進修的熱潮退去」,招收的學生減少,老師指導的學生人數也自然降低了,這正說明了為什麼有些老師「指導學生數量的高峰期」會在前五、六年,而到了最近一、二年,就大幅下降。

此外,目前少子化的現象已經嚴重影響這類私立大學的經費來源,不少私立大學的老師已經沒有年終獎金;更拮据的大學,不但減少教、職員、工的員額,更慘的是調降原有的薪資。

廣告

另一方面,教育部為了提升產業人力素質,特別開放各大學系所碩士在職專班的申請案,我們以某一私立大學研究所為例,研究所的名額都是由教育部核定的,當時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加上日間碩士班的學生總數,超過130名以上,以研究所當時能指導學生的師資人數只有8、9人,平均每人就要指導超過15人,還有老師不願意指導在職生。因此,當時系上就規定老師每年度收碩士在職生的上限為25人,若是有當年度沒有準時畢業的學生,累計到下屆一起畢業,那自然會有一屆學生到達30個指導學生。

國內研究所規模持續膨脹,民國94學年博士生達27,531人,碩士生則高達149,493人,較85學年成長近四倍,但根據95學年度的統計,全國大專助理研究教授以上專任教師(不含講師)卻只有36,088人(其中教授8,972人;副教授13,025人;助理教授14,091人),不過,只有設立碩博士班的系所(約30%以內),教授才有機會指導學生。因此,推估之下,平均1個教授須指導將近17名學生〔(27,531+149,493)÷(36,088×30%)〕,比起85學年度一名教授指導9.3名學生大幅增加。據了解,現行台大、清大、交大等研究型大學,一名教授指導的研究生平均約在10名至15名左右,但部分熱門領域研究所,指導研究生超過20人的教授個案則很普通。

私立學校的營運資金以學生的學雜費為主,當然是「將本求利」,在學費不能漲的前提下,一定是一方面盡量招收學生,另一方面儘可能降低教職員工的人數。在當前私立大學辦校困難的情形下,不准學校漲學費,又要提升人才,廣設EMBA、在職專班,師資又嚴重不足,可謂「制度殺人」。

雖然目前在職專班熱潮已退,指導學生數量的高峰期也成過去,但教改長期累積下來的弊病,也逐漸侵蝕學術、人才素質的競爭力。專上教育供過於求的結果,學歷貶值、薪水偏低已成青年人躺平的重要因素。而學生素質低落(或學生素質M型化)的情況卻日益嚴重,也導致企業界深受用人高流動率的困擾。

以上種種都值得行政院和教育部主管當局思索變革之道,制定獎勵誘因(如持有小部分土地所有權)、先退先贏(鼓勵先行退出的學校有較佳的誘因),建立經營不善學校的退場機制;或根據學校的表現,採取差異化的學校補助金;或允許學校在一定條件下提高學雜費,改善教授、行政人員待遇及提升學術品質等。否則未來教育、教改亂象仍將一再浮現。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明年Q4龍潭廠正式啟動
美光業績報喜 歐美股油價齊反彈
聖暉 今年營收挑戰200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