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盤查還不夠!10大步驟引領企業迎戰淨零轉型

歐盟CBAM、美國清潔競爭法案即將陸續上路,碳盤查已是企業求生存的基本功,台灣數位企業總會創會理事長陳來助整理企業邁向2050淨零轉型的10大步驟。

對企業而言,淨零、碳中和勢在必行,實際上要怎麼讓目標落地,卻是不少企業苦惱的課題。

陳來助以「碳中和時代,企業如何雙軸轉型」為題,劈頭說道「企業不能只停留在碳盤查,利用數位、科技驅動產業再創新才是解方。」若企業只聚焦在表層的「減碳」行動,將錯失產業典範轉移帶來的巨大商機。

隨著《氣候變遷因應法》的通過,台灣將在明年開徵碳費,意味企業財報上會多出「二氧化碳」項目。另一方面,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美國清潔競爭法案(CCA)陸續在2023年10月、2024年上路。人類史上首次針對二氧化碳排放課稅,陳來助直言,這波劇烈的典範移轉,恐怕會讓生產體系砍掉重練、甚至影響產業鏈。他舉例,歐盟今年通過2035年禁售燃油車,導致台灣中部許多燃油車供應鏈,不只面臨額外成本,而是整個產業的消失。

台灣數位企業總會創會理事長陳來助彙整10大步驟,引領企業迎戰淨零轉型。朱怡寧攝
台灣數位企業總會創會理事長陳來助彙整10大步驟,引領企業迎戰淨零轉型。朱怡寧攝

啟動CI碳智慧,拉供應鏈攀「第三座山」

數百年來,影響人類商業文明的選擇不外乎是「規格」與「價格」,如今新指標誕生,「碳足跡」正是重新翻轉產業定位的第三維度。陳來助表示,零碳轉型絕非喊口號,找供應鏈「打群架」才能事半功倍。此外,更應結合數位轉型,建立E化資料庫及數位協作系統。

此外,陳來助提醒,實踐零碳要掌握「3W原則」:為什麼要零碳(Why)?什麼是方法學(What)?要轉到哪裡去(Where)? 再者,他從企業永續思維提出,科技革新已從AI人工智慧、BI商情智慧,進化到CI 碳智慧,指得是「碳即服務」(CaaS,Carbon as a service)。

陳來助解釋,碳智慧是企業零碳轉型的方法學,建立碳智慧有3步驟,依序為碳盤查、碳定價及碳中和。透過量化、可視化方式,定價企業內部碳排放,執行創新的內部減量方法。靠著負碳技術、外部減量額度達到碳中和。

「一定要先盤查,要先瞭解溫室氣體排放量有多少,才知道還缺多少能達碳中和。」第二步是碳定價,「要中和就要先定價,先減量再創新。」如果碳盤查後立即購買碳權,少了產業創新一環,長久下來會逐漸失去競爭力。

陳來助認為企業的第三座山,講的就是創新,當新的價值出現,企業能否搶下先機?他舉例,疫情帶來的數位轉型也讓元太科技換道超車,成功用台灣獨有的電子紙技術打入歐洲市場,零售業大舉採用電子標籤。

企業邁向2050淨零的10步驟

陳來助整合10大步驟,協助企業邁向2050淨零轉型,落實永續發展。

1. 設立願景。

2. 確立目標,例如內部碳達峰機制,確保在時限內達到減碳目標。

3. 進行碳盤查,透過量化計算產品生命週期的碳足跡,評估並監控碳排放情況。

4. 建立碳管理的數位系統,整合資訊涵蓋碳排放、客戶要求和能源管理等。

5. 制定內部碳定價,鼓勵內部和業務單位減少碳排放,驅動產品及商模創新。截至2020年全球已有853家企業實施內部碳定價。

6. 啟動供應鏈碳盤查,陳來助舉例,台積電已指定溫室氣體盤查為一階供應商必修課程,至今年1月已有47間供應商參與。

7. 全面創新,是實現淨零轉型的致勝點,企業應倡導創新,尋找更環保的技術和解方。

8. 打造碳中和價值鏈:協同供應商梳理出碳中和的商業模式,建立永續價值鏈。

9. 建立零碳雲:透過數位平台和雲計算等技術,落實碳排監控達到。

10. 積極參與共創和投資,與政府、學界社會組織合作,推動永續淨零的創新解方。

「每年持續減碳3%,其實愈減愈難,但是減碳30%是可行的。」陳來助表示,企業若停在碳盤查,只會遭到無情淘汰;不論從技術、材料或商務角度切入,只有做到創新,才可能達標。

目前台灣多數科技公司已啟動供應鏈碳盤查,陳來助呼籲其餘企業加快展開供應鏈碳盤查,「否則台灣這次是有點來不及了。」

本文摘錄自《元智大學 X 遠見ESG永續領航課程:ESG實踐與創新》課程重點內容。

更多精采報導,歡迎加入《遠見》 Line官方帳號

更多精采報導,歡迎加入《遠見》 Line官方帳號!

看更多遠見雜誌文章:
備戰台灣碳權交易!一文解析碳權種類、交易平台
奇美、華邦電都加入!一文搞懂新加坡碳權交易所CIX
缺水缺電、台商回流也無奈!東鋼黃炳樺:不能放棄核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