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影響,被迫休業、失業…繳不出保費怎麼辦? 8招帶你度過「斷保」危機!

疫情讓許多人生計出現困難,沒錢繳保費怎麼辦?若只是暫時性的經濟問題,可善用緩繳、自動墊繳等方法;若是長期的財務困難,就要利用減額繳清、展期定期等方式因應。

小明在餐廳擔任經理,受新冠疫情衝擊,老闆跟員工商量放無薪假,等疫情緩和後再回來上班,偏偏小明這個月有壽險保費待繳,一個多月零收入的他,不知道該去哪裡生出錢來繳納保費。

比小明更慘的是小麗,她在這波疫情下被公司資遣,年資不多的她,只領到少少的幾千元資遣費,而且疫情之下,小麗找工作很不順,眼看下個月就要繳一筆3萬多元的保費,讓小麗心裡異常著急。

短期經濟有問題
4種方法減輕保費壓力

繳不出保費,最差的情況就是將保單解約,也就是終止保險契約,但這是最後非不得已的下下策選項,因為提前解約損失很大,保戶必須仔細衡量。若僅是短期內收入減少,可利用以下4種方法來度過繳不出保費的困境:

方法1:緩繳。

向保險公司提出「緩繳」需求,通常可以展延3~6個月不等。目前針對受疫情影響的保戶,國泰、富邦、遠雄、全球、元大等多家壽險公司都有提供續期保費緩繳的措施,保戶可以主動向業務員詢問。

方法2:啟動「保費自動墊繳」功能或申請「保單貸款」。

在購買保險時,要保書上面會有一個欄位是「自動墊繳」,只要你有勾選,當你沒有繳交保費時,只要保單內的保單價值準備金(簡稱「保價金」)高於保費,就可以直接用保價金墊繳保費,但須支付利息。這個方法的好處是,保戶只要在保價金被扣完之前償還墊繳的本金及利息,就可以恢復正常繳納保險費,且仍可繼續維持保單效力。

而「保單貸款」其實和保費自動墊繳的方法一樣,當保單累積到有保單價值準備金時,保戶就可以向保險公司申請保單貸款,但這筆錢一樣要支付利息,一般來說,保單利率越高,利息就越高。

方法3:利用「保費寬限期」。

當保戶逾期未繳保險費,且設定為信用卡或金融機構帳戶(銀行/郵局)自動扣繳保費時,保險公司會以掛號方式寄送「催繳通知」,保戶只要在收到催繳通知隔日起的30天保費「寬限期」內繳付保費,就不會影響保單效力,也不會產生任何遲繳利息。這個方法的好處是可以多出1個月的時間喘口氣,但要提醒的是,為了保障權益,一定要記得在寬限期內繳交保險費,以免影響保單效力。

方法4:變更繳別。

如果原本是年繳保費,可向保險公司申請「更改繳費期別」,也就是改成「半年繳」、「季繳」或「月繳」,這樣就不用一次負擔太高的保費,也不會影響保障內容,但缺點是總繳保費會比年繳還要多。

另外,如果原本是用銀行或郵局帳戶自動扣繳保費,也可改用信用卡扣款,這樣一來就可以變成下個月才繳費,達到繳費遞延的效果。

613.jpg
613.jpg

長期財務有困難
4種方法讓負擔降至最低

如果像小麗一樣,不知道何時才能找到工作,財務狀況恐有長期性衝擊的人,則可利用「減額繳清」、「展期定期保險」、「降低保額」或「停效」4種方法因應。

方法1:減額繳清。

即以保單當時的保價金扣除相關費用後的餘額,以「一次繳清」的躉繳方式向保險公司申請降低保額,但保險期間不變,之後就不用再繳交保費,且仍可維持一定的保障。

方法2:展期定期保險。

是指以保價金扣除相關費用後的餘額,做為一次繳清的躉繳保險費,將保單改為同等金額的定期保險,保額不變,且不用再繳交保費,但保障年期將會縮短。舉例來說,原本購買終身壽險100萬元,變更展期後,雖然同樣維持100萬元的保障額度,但保障從「終身」變成「20年」。

方法3:降低保額。

向保險公司申請減少保單的保險金額,使保障減少,這樣一來,應繳保費也會同步降低。舉例來說,如果原本投保100萬元,可降為50萬元,如此一來,保費可以減少一半,不過相對的保障也會跟著減少一半。

方法4:停效。

亦即暫時讓保單停止效力,自然也就可以暫停繳納保費。但要提醒的是,辦理停效期間萬一發生狀況,就無法向保險公司申請理賠。

在保單停效後的6個月內,只要保戶申請復效,並繳清停效期間未繳納的保費及相關費用,保險公司都須無條件復效。不過,如果停效日起6個月至屆滿2年之前才提出申請恢復契約效力,保險公司可於5日內要求要保人提供被保險人的「可保證明」,主要是因為考慮停效期間過長,被保險人的身體健康情況可能出現變化,故特別規定被保險人的危險狀態須未達「拒保」程度才可以。

最後要提醒,一般醫療險並不具有保價金,因此無法辦理自動墊繳,也不能辦理保單借款,此時一定要善用其他壽險保單借出資金來繳交保費,尤其是長年期的醫療險(例如20年期的終身住院日額醫療險),如果已繳了15年,一旦中斷繳費,保單就會失去保障,連帶過去繳的保費也都化作流水,所以一定要想辦法讓醫療險延續。

496.jpg
496.jpg

錢雜誌APP上線啦!快下載你的隨身理財寶典:https://emagazine.page.link/FhqJ

更多精彩內容,請鎖定2021年9月號《Money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