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智慧顯示科技走進博物館

博物館對多數人而言,或許是有點深奧、有點距離感的存在,在日常生活中並不是頻繁造訪的場所。但人們在規劃國內或海外旅遊時,為了探索當地文化、新知及增添樂趣,博物館反而常常列入參訪行程之中。博物館做為歷史、文化、藝術、科學等文物收集、保存、維護的機構,同時具備研究、收藏、教育、展示的功能,人們也透過觀賞這些文物,進而學習、了解並拓展視野,同時博物館也達成文明傳承使命。

以往博物館的參觀方式,通常是依照導覽路線靜靜地駐足觀賞,展品與參觀者之間往往是單向無互動。隨著科技的發展,文物保存方式除了原物典藏外,可透過將文字、照片和影像等數位化傳輸方式儲存,再利用人機介面的顯示裝置和參觀者互動,除了彌補參觀者無法碰觸相關文物的遺憾外,更可增添趣味性。其實已有許多博物館,將顯示器應用於館內設施、常設展或是特別展覽之中,活用數位科技讓展覽變得生動有趣、增加探索的意願,也提升參觀者感受性與滿足度。

歐美博物館善用智慧顯示

智慧顯示科技導入博物館的最佳典範,首推備受獲獎肯定的美國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其中,ArtLens Wall(藝術館藏牆)最具代表性,長寬約12.19×1.52公尺的互動式多點觸控牆是由150個MicroTiles模組式LED顯示器所組成,可顯示目前永久館藏4,200到4,500件藝術品,每40秒變更一次,並額外提供主體展品專題訊息。互動模組提供多用戶操作功能,支持輕彈、捏合、旋轉、滾動等不同手勢,並以軟體預防衣物等外在因素造成操作意外。參觀者能與館藏牆隨性地互動並點選館藏品故事與說明資訊,大幅提升體驗感。

廣告

在特別展覽方面,美國華盛頓州軍事博物館以「Why War: The Causes of Conflict」為主題展出戰爭史上重要文物與內容,並採用多媒體形式提供數位互動體驗。展覽內容本身探討美國歷史上軍事對抗的根源,參觀者受到挑戰並參與衝突模擬場景。展區內的媒體顯示器裝置,包含8個相連的98吋互動觸控螢幕,可探尋和發現美國8場戰爭之重大衝突起因、背景、事件;入口處2台數位動態看板可預覽特展內容;4座被稱為衝突模擬器指揮站的觸控螢幕,讓參觀者扮演世界領袖角色並於改變世界情境中做出關鍵選擇;1座60吋觸控螢幕顯示冷戰時期核熱圖時間軸;6座桌上型觸控螢幕展示著世界戰爭年表,可了解戰爭對關鍵人物、士兵、婦女和兒童的影響。

英國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在數年前進行入口大改造時,於新增入口「布拉瓦特尼克廳」(Blavatnik Hall)內設置一座多功能、大型數位自動售票機。這座售票機是由8個 55吋觸控液晶顯示器並排連接而成。每一個觸控顯示器都配備晶片和密碼閱讀器和打印機,可作為自動售票螢幕單獨運行,也可作為大型影像牆統一運行,顯示館內相關活動、展覽內容、地圖和導覽資訊。另外,在館內牆面配置6個數位看板提供當日特定展覽和活動等訊息,以減少參觀者錯失的遺憾。

台灣智慧顯示應用急起直追

值得一提的是,前年我國國立故宮博物院,於北部院區導覽大廳建置亞洲最大的智慧文物互動導覽牆及輪播牆,結合故宮數位典藏和國內廠商研發的顯示互動技術。長達12公尺互動導覽牆由20片55吋高解析度、極窄邊框液晶顯示器拼接組成,大面積觸控螢幕搭配紅外線感應設計,可同時讓多人經由點選、拖拉、滑動等手勢瀏覽故宮文物數位圖像、影片、動畫、360度環物模型、書法互動釋文等。輪播牆則位於導覽大廳兩側,分別由4片55吋液晶顯示器拼接而成,透過螢幕播放北南院區當期展覽與重要活動訊息,方便參觀者掌握動態。

再者,今年國立故宮博物院持續與國內擁有最先進的光學技術、顯示器、AI及即時渲染技術相關廠商合作,將「多寶格的收、納、藏」特展文物,以裸視3D 互動方式體驗。首先廠商利用即時3D攝影建模技術,將文物3D數位化,配合多種軟硬體技術支援,參觀者可以透過超高畫質4K解析度顯示螢幕裸視欣賞文物3D模型,並搭配手勢追蹤模式與文物進行互動。

透過智慧顯示科技的導入,已打破對博物館既有固化和疏離的印象。由原本單向靜態走向互動,讓展品不再是平面而是立體的感受。智慧顯示科技的運用不是取代而是輔助和加乘作用,利用智慧顯示技術提供資訊和說出展品故事、彰顯其藝術文化價值,引導參觀者深入探索與增加對藝術知識和理解。伴隨智慧顯示科技的進步,可讓失竊的藝術品藉由數位保存再現於顯示器上,又例如裸視3D、透明顯示、手勢控制、眼部追蹤等多項技術研發,將可讓博物館進行更多元的創新呈現,強化觀展體驗。未來在智慧顯示科技與展品融合和展覽設計更進一步優化下,將能帶動人們持續走入博物館體驗並充實育樂生活。

(本文作者為資策會MIC資深產業分析師吳勝慧)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hold不住!最賣進口車也漲了
海外交易熱 前11月複委託衝4兆
弘凱車用耕耘有成 營運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