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CRIF:挺過庫存調整 台5000大企業迎接高獲利(2-1)

【時報記者任珮云台北報導】根據CRIF中華徵信所最新出版的「台灣大型企業排名TOP5000」結果顯示,儘管2022年在外有高通膨、美國升息、俄烏戰爭及中國大陸疫情封城多重利空影響,使全球經濟放緩、工業需求減少、國際客戶調整庫存;內有疫情大爆發及「防疫保單」之亂的情況下,台灣5000大企業倚靠前3季業績表現出色,營收總額仍較2021年微幅成長1.03%,以43兆1,552億元連續兩年創下歷史新高。

CRIF指出,雖然5000大企業稅後純益總額僅為4兆3,611億元,較2021年大幅衰退21.54%,也仍然是歷史次高。若不是受到台電和中油兩大能源公司大虧的拖累,稅後純益總額其實可上看4兆7,751億元。以台灣產業在全球供應鏈的整合能力,以及建立的客戶高黏著度的優勢,挺過全球產業的庫存調整期後,5000大企業仍將蓄勢待發。不過CRIF也指出,面對淺碟經濟的特質以及地緣經濟的轉變,台灣產業需要進行五個「固本」布局,以保有既有優勢並持續擴展。

CRIF分析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2022年5000大企業的表現雖不如2021年亮麗,但拉長時間軸分析,5000大企業的基本面在最近10年來有長足的進步,不僅營收總額由2013年的34兆3510億元成長至2022年的43兆1,552億元,成長了25.63%,雖然這個成長數據看來並不驚人,但營收前500大企業中,仍然有62.6%(313家)的企業維持營收成長,且營收前500大企業有盈餘的企業多達418家(占比83.6%),其中更有230家企業的稅後純益較2021年成長,甚至有121家稅後純益成長率超過30%。

由產業角度來看,入榜的179個產業中有128個產業營收成長,成長產業比重達到71.51%。其中營收淨額達1,000億元以上的產業共有76個,還較2021年增加4個產業。CRIF進一步分析在76個營收達1,000億元的產業中,有21個產業營收成長率達兩位數,其中包括加油站業、網路設備業、半導體業、餐飲業、自行車及其零件業、石油化學製品業、無線通信機械器材業營收成長率都達到20%以上,都顯示2022年5000大企業的實質表現其實並不差。

廣告

尤其值得關注的是,5000大企業的稅後純益總額,即使不看2021年的5兆5,587億元高點,由2013年的2兆181億元成長至2022年的4兆3,611億元,成長幅度也高達116.10%,印證台灣產業華麗轉身的成果。如果以代表獲利率的純益率表現來看,由2013年5.92%一路揚升到2021年的13.01%,成長幅度達119.76%;即便2022年純益率下滑至10.11%,也仍然是歷史次高,CRIF認為這反映5000大企業正逐步邁向高獲利率時代。

然而CRIF也提出警示,2022年5000大企業排名中,能夠進入500大企業的新面孔僅有36家企業,其中僅有環鴻科技排名84名,是新進榜企業中唯一能進入前100大企業的企業。新進榜企業家數逐年下降,顯示500大企業無法換血,將成為5000大企業發展上的長期隱憂。

CRIF進一步表示台灣產業,特別是製造業,和國際供應鏈連動性高,無庸置疑是台灣的優勢。例如台灣電子業的高敏銳度,當PC和智慧手機成長下滑時,可以很快地調整強化非電腦和非手機部門的營收比重,轉進車用、工業電腦、醫療用、伺服器、無人機、航空、AI、綠能領域;但是談到風險,台灣淺碟經濟的特質在因應產業風險上,相較其他國家需更為重視。例如全球產業供應鏈的高庫存去化,讓台灣產業備嘗艱苦,而台灣產業所面臨的最大問題,仍然在於地緣經濟的變化。(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