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臺灣的未來:聯合政府成立的可行性/魯云湘
魯云湘(自由撰寫人)
『同胞須團結,團結真有力!』此語出自蔣渭水先生,臺灣社運及民運鬥士。本文僅作為臺灣政治現狀,探討的一種可行性。
聯合政府,又稱為多黨政府或聯合內閣,由二個以上政黨所聯合組成的政府,通常出現於議會制國家,或是當國家面臨內戰、外敵入侵等危機時,為了團結各方力量,進而形成的政府。並且有以下幾個優點:
一、 當國家有內戰風險時,聯合政府可避免內戰發生。
二、 對於民主國家,可避免少數政府的情況,使得政府免於癱瘓。
三、 可以反應多元的民意,增加政策的合法性與可接受度。
四、 可促進不同政黨之間的協商和妥協,減少政治對立及衝突。
首先,我國目前採用的政治體系為半總統制(或雙首長制),這點請各位讀者要確實瞭解到。也就是說,總統是由全民直接選舉而產生,並擁有部分行政權,因總統可直接主管國安、國防及外交事務;而代表五權之一的立法院,則是由不同政黨的立委所組成,並擁有立法權和監督權。
在這種制度下,如果總統與立法院的多數黨不同,就可能出現「少數政府」的情況。故總統無法得到立法院的支持,而難以推動自己的施政方針。這種情況,在臺灣也已發生過多次,例如在前總統陳水扁先生及馬英九先生任內,均有類似情況。
在過去,雖有學者專家探討,如果臺灣改成內閣制,能否解決上述提到的議題。但內閣制,是指國會中最大的政黨或聯盟所組成,並從中選出一位總理或是首相來領導。在這種制度下,內閣必須仰賴國會的多數信任才能存在。如果國會通過不信任動議,內閣就必須請辭,或是解散國會重新選舉。因此,在內閣制下,行政與立法之間有較高的一致性和配合度,也較容易形成聯合政府。
然而,以臺灣目前的情況,要形成聯合政府可能面臨一些困難及挑戰:
一、 「統獨」議題。涉及到臺灣在國際上與中國之間的關係和定位。不同政黨,對於此議題有不同的看法及主張,而且往往牽動著選民們的情感與認同。
二、 單一選區兩票制(並立制)的選舉制度。這種制度有利於兩大黨的競爭,也容易造成政黨間的對立。
三、 聯合政府的形成與運作,沒有明確的規範及機制。
那麼,在我們了解以上所提到的幾個重點後,該如何解決這項迫切的問題呢?以下是筆者的幾點拙見:
一、 建立『國家認同』及『全民備戰』的觀念。
上述兩點,是各政黨間迫切建立的共同目標及核心價值。鑒於臺灣在國際目前的政治局勢中,是沒有所謂統獨問題的,只有來自美中兩國的軍事對立,而產生對臺灣的威脅及壓力。
而憲法將中華民國區分為:臺灣及大陸兩個地區。但事實上,臺灣地區的涵蓋區域計有臺灣本島、澎湖群島、金門群島、馬祖群島以及外離島地區(含東沙島及太平島)。所以建立國家認同,應先灌輸民眾,臺灣地區就是中華民國才是,並結束那無聊的族群、種族劃分及對立。
且開戰與否,早已不是臺灣自己能決定的。我們能做的,只有將軍事進行流血痛心的改革,以及建立全民備戰的觀念,使國家軍隊及人民的素質,提升能與強權國家較勁的程度。
二、 一切皆以國家利益為主,放下各黨利益與成見。
聯合政府之所以在臺灣無法形成的根本原因,在於各政黨間都有自己追求的利益,且為顧及選民(選票)的情感及認同,往往會為了私利而忽略國家整體利益。雖說人非聖賢,但當國家面臨唇亡齒寒之際,由各黨率先建立「一切都是為了國家利益」的觀念,並放下眼前的利益,豈有民眾無法被說服?被感動?
三、 成為美中溝通的橋樑,而非美中博弈的籌碼。
臺灣地區,即是目前的中華民國!我們既不是美國的馬前卒,也不是中國的特別行政區。國際政治,不是電腦運算的0與1,並非只有黑與白的世界。如同筆者曾提起的,臺灣的最大優勢,在於自身的軟實力價值。既然,我們擁有對外來民族及文化的包容力,那為何在面對美中競爭時,只有兩種答案可以選擇呢?
在發展區域和平穩定的同時,避免不必要的挑釁與衝突,但同時在外交關係上秉持一個原則:時而示強,時而示弱,以爭取國際間的尊重及支持。
為此,臺灣需要的,是一位能將各黨意見統合的人士,並化作橋樑,致力遊走在各政黨間,進行協調及遊說。同時,唯有完成以上三點,那臺灣才能擁有聯合政府的基本雛型。(圖片示意圖翻攝達志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