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走還留 台商投資布局考驗大

今年3月,半導體巨頭英特爾執行長基辛格(Pat Gelsinger)到華府爭取補貼時,遭參議員逼問:「為何不從中國走人?」其實「世界工廠」與「世界市場」雙光環加身的大陸,早讓企業難以真正脫鉤。如果留下,要如何才能在不受控的諸多變數下求生?若離開,要如何急流勇退及確保退路?均考驗台外商的經營智慧。

基辛格遭逢的大哉問,對在大陸闖蕩30多年的台商,同樣是點滴在心頭。

過去面對五險一金、環保限電,以及兩岸政治紛擾等因素,台商總在抱怨後摸摸鼻子,繼續留在大陸。即使近年來,經濟成長趨緩、中美對峙、疫情蔓延等因素,促使部分台商生產線外移或乾脆返台,但經濟部投審會數據顯示,2021年核准對大陸投資金額達58.63億美元,占比約35%,大陸仍為台企對外投資的重點。

來自台灣的呼喚、新南向國家熱情招手,對從事製造業為主的台商來說,雖對大陸的土地、勞工等成本上漲嘖有煩言,但考量到基礎設施、交通物流、熟練職工等綜合因素,早已融入「世界工廠」體系的台商,仍難以徹底擺脫。

新南向不代表跟陸脫鉤

服務台商多年的光電科技工業協進會執行長羅懷家坦言:「你看珠三角、長三角就明白,大陸產業群聚力極強,製造業門類齊全,還有人才供應、公共設施、語言互通等優勢。以台商移轉的重鎮越南來說,連小螺絲這類的零配件,還要從大陸進口,上海封城兩個月就讓全球跳腳,有哪個地方的供應鏈效能短期可以取代?」

在杭州設家具廠外銷美國,近年布局柬埔寨的商億全球董事長謝智通認為,製造業者遷離主要是跟隨品牌商、大客戶的要求,不管是完全撤離或部分產線調動,除了期間可能發生掉單、轉單,也要看廠商口袋深度。缺乏資金的小廠不是收掉,就只能留下勉力求生。

廣告

於珠三角設廠的台商透露,考量到就業與稅收問題,地方政府近年對轄區內台外商動態,相當注意。一旦有人欲撤走,過去享有的兩免三減半等優惠,就得吐出來做交代,像華南地區某一小廠,即因此須退返人民幣3,000萬~4,000萬元,業者想全身而退並非易事。

龐大內需成兵家必爭之地

另一個令那些做品牌,或有志成為地區性、全球性的台商難以割捨的原因是,1992年「鄧南巡」後,大陸猶如年年花樣翻新的豪華酒店,面向全球張開磁吸大網,尤其2001年「入世」及2008年北京奧運後,更逐步具備「世界市場」格局,特別是智慧手機、電動車、物聯網等新領域,憑藉龐大內需「養市」,成為各國業者兵家必爭之地。如同基辛格被逼問下給出的答案:「若要成為市場龍頭,就必須留在全球最大的半導體市場。」

還有一項值得考慮的因素是,即使台商將生產線搬遷,也不意味著能對大陸「戒癮」。近十年來,大陸透過「一帶一路」、亞投行、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議)與各國搭建合作平台,影響力與輻射力不可同日而語。譬如小米開拓印度市場,為其設廠代工的為英業達;去年底「一帶一路」的指標案中老鐵路通車,即由台達電提供UPS系統,為鐵路保障穩定電力。

一位長三角的台商表示,先前到印尼考察時,但見黃沙一片,失望之際,晚間突然接到大陸人士來電邀請考察,聲稱早已在印尼某地承包一塊工業用地,除了「五通一平」,還可協助報稅通關,基本上,就是把大陸那套招商模式拿到印尼「複製貼上」。

這說明即使台商移轉到海外投資,也不意味著真正與大陸脫鉤。猶如老鷹樂團(Eagles)名曲「加州旅館」最後唱的:「你可以隨時結帳,但你永遠無法離開。」在逐利與避險、期待與失落、牢騷與無奈的情緒交織下,譜寫成台商欲去還留的微妙心曲。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美光早盤大漲逾9% 記憶體族群歡騰
當沖降稅三讀 台股添火力
泓德能源衝刺綠電 明年看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