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線‧上-要種電,先學會看風水、養魚蝦

太陽能發展轉戰屋頂型、漁電和營農型,相關從業人員不只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現在更是要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要會養魚、養蝦,還要會種植農產品。圖/本報資料照片
太陽能發展轉戰屋頂型、漁電和營農型,相關從業人員不只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現在更是要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要會養魚、養蝦,還要會種植農產品。圖/本報資料照片

台灣政策推動再生能源,本地又有完整太陽能製造供應鏈,有很好的發展條件,不過台灣有一個很大的缺點,就是「地狹人稠」,苦於找不到大面積的土地。因此太陽能發展也轉戰屋頂型、以及一地兩用的漁電和營農型,太陽能系統開發商苦笑,太陽能從業人員不只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現在更是要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要會養魚、養蝦,還要會種植農產品!

太陽能系統建置不僅僅只是把太陽能板裝上去就好,前置作業相當繁雜,各地的土地法規、電業法規都要懂,甚至是地方政府、中央政府都有很多繁複又相異的規則,以及開發流程。業者表示,一個開發案快則一年、動輒一年半以上,而且主管機關多,一個案子大大小小要蓋70個以上的章。

太陽能關鍵就是陽光,所以案場開發評估首要就是日照時間長短,要瞭解四季陽光的變化、還要知道周邊環境對於日照的影響。曾經有EPC廠商看了一塊面積很大的土地,固然早上日照充足,但是下午陽光受限於附近的高山,日照時間幾乎砍半,因此最後評估放棄。

做太陽能要接觸面向更是廣泛,要跟地方人士搏感情、要跟環保團體溝通。在開發案廠的過程當中最困擾的事情莫過於碰到抗爭,有的地區土地零碎,得要化整為零,有的是地主眾多,得要跟上百個地主一一溝通才能拿下。中南部有不少滯洪池開發為太陽能案場,到了冬季許多滯洪池會有有多種水鳥、甚至不乏稀有鳥類棲息繁殖。業者透露,為維護珍貴物種,得做好功課、請教專家以調整工程進度。施工時間要設法降低噪音減緩對鳥類繁殖育雛的影響,考量候鳥渡冬及生態保育,還要配合停工,案場中還特地設置生態浮島,提供生物棲息,增加景觀豐富度,並持續進行鳥類檢測追蹤。

業者直言,在台灣做太陽能什麼都要懂,要會開車、會測量、會溝通,要懂財務、懂機電、懂風水,現在連養魚、養蝦、種植、以及生態保育都要懂。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台灣電路板產值 估破8千億
美經濟重啟 Nike財報超預期
面板跌勢緩 大摩喊買雙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