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見我思-原來,需要再教育的是「大人」!

在騎樓及路旁擺放盆栽隨處可見,這種行為在台灣成為一種共相,反映了民眾對公共空間私有化的心理。圖/本報資料照片
在騎樓及路旁擺放盆栽隨處可見,這種行為在台灣成為一種共相,反映了民眾對公共空間私有化的心理。圖/本報資料照片

台灣被外國遊客讚譽為「最美的風景是人」,其內涵主要為友善、熱情、助人等特質,不僅提升了台灣的國際形象,也促進了旅遊業和經濟發展。然而,實際走入台灣的巷道,家門前擺放盆栽已成為一種常態,說好聽是美化環境,但卻侵占了公共空間,導致道路變窄且行車困難。甚至在社區發生火災時,消防車無法進入原本可通行的巷道,以致延遲了救災行動。這些行為在台灣成為一種共相,反映了民眾對公共空間私有化的心理。

■大家都這麼做,公共空間私有化情況嚴重

台灣人將家門前的空間視為己有,將盆栽、車輛等私人物品擺放在公共道路上,這種行為反映了某種程度上的自私和對公共利益的忽視。即使有人抗議,違規者也常常以「大家都這麼做」來反駁,導致問題無法得到有效解決。法律在這樣的社會習慣面前似乎顯得無力。

相比之下,日本人對法律與公共空間的維護,則顯得更加嚴格和自律,可說已經內化成一種文化習慣。這種法律意識和社會責任感使得公共空間總是乾淨整潔、井然有序。

台灣的教育系統自幼便教導孩子要遵守規則、尊重他人。然而,當這些孩子回到家中,卻經常看到父母將盆栽放在公共道路上,或是其他占用公共空間的行為。這種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雙重標準,導致了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對公共空間和私人空間界限的模糊認識,最終影響到他們的行為方式。

■家庭教育對學校教育的反駁與對抗

這種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衝突,產生了多種邏輯矛盾和行為問題。首先,學校教育強調規則的重要性,要求孩子們嚴格遵守規則,然而在家庭中,父母的行為卻顯示出規則是可以靈活應對的,這使得孩子們對規則的理解產生混淆,不知道應該在何時何地遵守規則。其次,學校教育強調尊重他人和公共利益,但家庭行為卻常常以個人利益為優先,孩子們在這種矛盾中長大,可能會認為在某些情況下,個人利益是可以超越公共利益的。

廣告

此外,學校教育中傳授的道德原則,在家庭實際行為中則未必能得到體現,這讓孩子們對道德的理解混淆。當孩子們在家庭中看到父母的言行不一致時,會對道德和規則的真實性產生懷疑,認為這些僅僅是表面的裝飾,而非真正需要遵守的行為準則。

■從學校、家庭到社區的系統性改進

從學校、家庭到社區,台灣需要系統性地改進以優化公共空間的使用。在學校教育方面,應強化道德與公民教育,讓學生從小了解公共空間的重要性和正確使用方式,並通過參加社區服務和公共空間維護活動來實踐所學。在家庭教育方面,父母應以身作則,遵守公共空間的使用規則,並通過家庭討論和教育讓孩子理解公共空間的重要性,養成良好的習慣。

在社區參與方面,應推動社區自律,成立居民委員會,協助管理和改善公共空間,並通過社區活動和媒體宣傳強調公共空間的價值和重要性,改變人們的行為習慣和思維方式。

提升道德自覺應該從課堂延伸到家庭和社區,通過父母以身作則樹立榜樣讓孩子尊重公共空間的重要性,同時結合社區活動和媒體宣傳強調公共空間的價值,改變人們的行為習慣,完善公共設施如增加停車位和綠化空間,並利用名人和社會領袖的榜樣力量推動社會風氣的改變,從以實際行動影響和帶動社會。

透過這些措施,台灣可以逐步改善公共空間的使用狀況,提升城市的整體美觀和生活品質。只有當從學校、家庭與社區對公共空間有一致的價值觀,每個人都能自覺地遵守公共規則,才能真正實現社會的和諧美麗。這也將讓「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不再是反諷,而是真正成為社會的共識和驕傲。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缺料 全球伺服器市場下修7%
千金股年底競速 大立光王者回歸 掀比價
訊連人臉辨識 明年貢獻營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