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科幻到現實 人形機器人元年來了?

去年底,特斯拉推出全新的人形機器人Optimus Gen 2,展示了更細緻的外型與動作;今年,Meta和紐約大學更是合作開發了一個名為「OK-Robot」的機器人,能夠協助整理東西、扔垃圾。此外,由斯坦福華人團隊研發的機器人更號稱可以擔任廚師,包括烹煮滿漢全席和洗碗!AI的輔助使機器人的功能更加廣泛和智能,馬斯克深信機器人能夠帶來更美好的未來,那麼機器人背後的市場究竟有多龐大呢?

從工廠走入家庭 人形機器人無所不包

未來,為每個家庭做菜、泡咖啡、掃地、丟垃圾的可能不再是人類,而是一個個的人型機器人。根據波士頓動力公司(Boston Dynamics)執行長普萊特(Robert Playter)的說法,科幻小說描繪的個人機器人場景可能比多數人想像的更早實現,他預估機器人將在10~20年內進駐一般民眾家庭。

紐約大學和Meta的研究者合作建構了一個名為「OK-Robot」的機器人,只需告訴它「把桌上的玉米片拿到床頭櫃上」,它就能自己找到玉米片,規劃路徑和動作,完成任務。此外,它還能協助整理東西或丟垃圾。研究者設計了檢測物體的視覺語言模型,將導航和抓取模式整合在一個開放式的框架中,在實驗中成功率達到58.5%,儘管成功率仍有待提升,但幾乎是之前的1.8倍,且在較乾淨整潔的環境中,成功率可達82%。

史丹佛大學的華人研究團隊也用32,000美元打造出一款號稱可以炒滿漢全席的機器人「Mobile ALOHA」,這款機器人可以透過模仿學習,執行各種複雜任務,而且還可以遠程操控!Mobile ALOHA在通過重複50次的示範動作與共同訓練後,就可以自主完成日常生活中的任務,例如炒菜、洗平底鍋、按電梯、擦玻璃、開櫃子等動作,而且成功率可以高達96%。

廣告

在今年年初的CES展中,三星和LG也發表了新款機器人。三星的機器人Ballie可操控家裡的電器,並將影片投影到牆上,與人一同觀影、運動,甚至可以餵養毛小孩。LG的機器人Smart Home AI Agent外型更擬人化,可以對話並表達情感,透過螢幕顯示情緒,還能協助家事和調整空調溫度,就像多了一個家人一樣。

但是目前這些家用型的人型機器人大多還是概念性發展,實用性最高的仍然是應用在製造業的機器人。

千億美元藍海市場近在眼前 科技大廠大手筆投入

據財星雜誌(Fortune)報導,儘管現在大多數的人型機器人原型機顯得笨重且實用性有限,實現性功能也不多,但AI的熱潮也帶來了一波機器人投資熱,許多公司看到了機器人取代人類勞動力市場的可能性,並表示,他們也許可以出售數百萬個、甚至數十億個機器人。

亞馬遜去年10月推出兩款新機器人,其中「Sequoia」可以提升物流效率,降低事故率,能夠讓理貨速度提高75%並縮短處理訂單的時間25%。另一款由新創公司Agility Robotics開發的「Digit」人型機器人則能夠蹲下、彎腰並抓取物品,主要用於搬運物流箱,Agility還於9月在俄勒岡州開設了一家工廠以大規模生產它們。

此外,新創公司Figure與BMW已簽下合約,推出的人型機器人將在未來兩年內投入汽車製造領域,取代原本人力難以執行或危險的任務。在社交媒體上,Figure透露這款機器人甚至能夠在10小時內自主學會泡咖啡。

當然,提到人形機器人,不可不提的就是馬斯克於去年7月發表的機器人Optimus,其第二代在12月亮相,在運用人工智慧(AI)技術訓練後,機器人比上一代更靈活,除了重量減輕了10公斤,行走速度加快了30%,連外型也更精美。有分析師指出,Optimus的快速更新換代,很可能會在許多領域取代人工,商業化的落地也有望加速到來。馬斯克在日前大膽預測,在未來20年內,地球上會有約10億台的人型機器人。

中國的長城證券更是在一份報告中直言,人型機器人有望成為千億美元級的藍海市場,2035年全球的人型機器人,在製造業和家庭服務業的規模為1,103億美元。分析師指出「隨著人型機器人功能的多樣化和通用性,產業分工日趨成熟,成本持續下降,人形機器人將有望在工商業普及,逐步拓展至家用、公共領域。

輸人不輸陣 中美新戰場蓄勢待發

人形機器人領域正在成為全球的新科技戰場。不僅有特斯拉、亞馬遜、Meta等大型科技公司加入這場競爭,中美兩大國更是積極投入並展開布局。

去年年底,中國宣布擴大機器人生產計畫,工信部發布了一份雄心勃勃的藍圖。他們提出到2025年,人型機器人將達到「先進水準」並實現量產,表示「它們有望成為繼電腦、智慧型手機、新能源汽車之後的顛覆型產品。」此外,據新浪財經報導,中國大陸首家省級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也在北京經濟開發區正式註冊成立,由機器人整機、核心零部件、大模型等企業共同組建。

美國NASA也在這場競爭中展現它的野心,要把機器人送上太空。據路透報導,NASA設計了一款人型機器人「女武神(Valkyrie)」,高約188公分、重約136公斤,目前正在德州的航天中心進行測試。原本這款機器人是要投放在受到災害,如核災等危險區工作,不過,NASA表示未來女武神也要到火星執行任務,NASA機器人團隊負責人尚恩·阿齊米(Shaun Azimi)說:「我們並不是要取代太空人,而是想讓他們擺脫無聊、骯髒和危險的工作,讓他們可以專心於探索活動上。」而早在2011年,NASA就將第一個人型機器人送上太空站,分擔一些機械、簡單的任務。此外,NASA也與許多機器人研發公司合作,希望可以開發更多機器人的功能。

雖然人型機器人擁有巨大的潛力,但目前高昂的研發成本和漫長的研發週期,讓大部分的人型機器人更傾向於「展示」而非「實際應用」。不過,未來的兩三年內,已有公司宣布量產計畫,或許將迎來大規模的應用市場,人型機器人的「iPhone時刻」或將不再遙遠。

更多中時新聞網報導
千萬勞工準備領錢!新制勞退基金去年收益創高 3.8萬元分紅「這時」入帳 台積電、廣達等10大核心持股同步曝光
大陸躍全球最大汽車出口國 韓媒驚曝「華而不實」警訊
年終獎金壓歲錢買高股息ETF 該選56、878還是9字輩? 內行推5檔龍年行大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