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當年台海危機看金融應變之道 緊貼美國貨幣政策 避免資金外逃

從當年台海危機看金融應變之道 緊貼美國貨幣政策 避免資金外逃
從當年台海危機看金融應變之道 緊貼美國貨幣政策 避免資金外逃

文/洪綾襄

根據《財訊》報導,近期台海緊急狀態,衝擊金融市場,學界呼籲政府以1995~1996年台海飛彈危機為殷鑑,制定一套金融戰略規畫。

政大國際金融學院院長李勝彥回憶,當年台灣因首次總統直選而爆發台海危機,又遇到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可說是內憂外患。除了財政部發出限空令以穩定股市、避免擠兌,央行也為了維持外匯市場秩序,大量動用外匯存底鎖匯,要將美台匯率穩在1:28。

然而,《財訊》分析,儘管1996年時台灣還有高達1000多億美元的外匯存底,但不到兩個月,竟然就用掉兩百多億美元,可見巿場拋售新台幣的情況有多嚴重。

匯率與利率 央行進退有據

時任央行經研處處長的李勝彥認為,央行不能死守1個數字,便對已故的央行前總裁許遠東直諫,「國際金融大鱷緊盯的,不是新台幣匯率,而是外匯存底,若央行為了救匯率而耗盡外匯存底,反而更容易被狙擊。」

經過一夜斟酌,許遠東決定放手,讓新台幣兌美元貶值,到1997年時最低貶至36。外界自然掀起批評聲浪,但隨著兩岸關係緩和、經濟穩定,輿論也就逐漸平靜下來。「由此可知,局勢再緊急,政策也還是要保持彈性。」

不過,《財訊》報導指出,雖然匯率放手,央行卻沒有刻意拉高利率。李勝彥指出,亞洲金融風暴時,亞洲各國刻意拉高利率,進行資本管制,嚴防資金外逃,因此也有人認為台幣利率要拉高,「但我反而認為應保持流動性,因此加強監理那些不配合央行穩定金融政策、亂拆台幣利率、炒匯的外商銀行。」

從當年台海危機看金融應變之道 緊貼美國貨幣政策 避免資金外逃
從當年台海危機看金融應變之道 緊貼美國貨幣政策 避免資金外逃

走向國際 別跟中國靠太近

歷史殷鑑在前,以往總是避談政治的金融領域,面對這次更嚴峻的地緣政治衝突,也不能再小覷國際政治的重要性。特別是美中之間以民主/專制相互叫戰、分據山頭後,台灣金融唯有愈國際化、獲取更多友誼支持,才能愈安全。

廣告

根據《財訊》報導,今年3月,央行副總裁陳南光於論壇上,就以俄烏戰爭為例,指出各國金融貿易角力已進入「超限戰」,「央行作為銀行的銀行,是維持本國金融穩定最重要的官方機構,在面對金融危機時,是金融體系流動性的最後提供者,」因此央行的外匯準備應更多樣化、分散儲存於更多不同的金融機構,並利用外匯存底投資於未來金融的戰略準備。

8月8日,中研院發布《台灣貨幣金融改革政策建議書》,亦呼籲台灣應該效法美國聯準會建立前瞻性指引,央行也應提升獨立性並公布匯率干預資料等。李勝彥說得直接,「簡言之就是靠近美國。」他分析,二戰後美國一強獨大,但中國崛起後打破這個局勢,「但我認為以美國為主的民主國家還是會持續領導世界進步,而蕞爾小島台灣的立身之道,只能跟著民主大國走。」

《財訊》分析,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數據,美元占全球央行外匯存底仍高達58.87%,其次為歐元、日圓、英鎊,人民幣現居第5位,但占比僅2.87%。因此李勝彥認為,台灣仍須緊貼美國貨幣政策和經濟基本面,如果刻意偏離,就會導致台美利差擴大,引發資金外逃。

「推翻蘇維埃帝制的蘇聯共產黨領袖列寧曾說,摧毀資本主義的最佳手段是讓貨幣貶值,只要持續性的通貨膨脹,讓人民資產貶值,就能重挫民眾的安全感以及對政府制度的信心,自然激起民眾反資本主義的聲浪,」李勝彥認為,央行對待通膨的態度一定要明確,配合經濟基本面,就能穩定人民信心。

此外,還要提供產業界充分的國際金融資訊。過去台商大舉西進,但如今他認為有必要對業者訴求李登輝時期的「戒急用忍」,否則對中國曝險過高,對台灣產業與金融體系並非好事。…(本文出自《財訊》雙週刊666期)

延伸閱讀:

軍演對貿易影響多大?財政部回顧歷史推演 第3次台海危機出口仍成長

從俄烏戰爭看台海危機...面對戰爭威脅,台灣為何比以往更有本錢?

趁市場情緒悲觀all in賺翻 野村投信總座馬文玲分享「賭身家」戰績:我非常有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