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研院歡度50歲生日,產官學界齊聲慶賀,並擘畫「2035技術策略與藍圖」

【財訊快報/記者李純君報導】工研院今(5)日舉辦50周年院慶,總統蔡英文、總統府秘書長林佳龍、經濟部部長王美花皆肯定工研院以科技創新帶領臺灣產業轉型升級,為臺灣經濟與產業發展做出重要貢獻。而包括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等歷任工研院董事長與院長也都親臨祝賀。面對下個50年的挑戰,工研院擘畫「2035技術策略與藍圖」,聚焦智慧生活、健康樂活、永續環境、韌性社會四大應用領域,協助提升產業及國家的競爭力。蔡英文致詞時表示,今天是工研院成立50周年的日子,半世紀以來工研院從無到有,一步一腳印,帶領臺灣從勞力密集的產業結構,轉變為技術導向的高科技大國,奠定臺灣半導體產業的發展基石,其他還有資通訊、光電顯示、碳纖維腳踏車等,許多臺灣在世界上締造第一、取得領先地位的產品,最初都是來自於工研院的投入。50年前工研院在動盪的局勢中誕生,50年後工研院已經是世界級的應用科技研發機構,也幫助臺灣成為全球供應鏈不可或缺的關鍵力量。

蔡英文也提到,現在工研院擘劃「2035技術策略與藍圖」,是工研院的發展重點,包括智慧生活、健康樂活、永續環境及韌性社會四大面向。像是長照議題,工研院整合資通訊技術應用在長者照顧,也和國家衛生研究院合作建立健康風險評估模型。因應生成式AI(Generative AI)帶給產業的影響,工研院今年也組成跨領域策略小組,探討AI人工智慧產業應用與法規。每個時代有不同挑戰,在時代轉變的關鍵點,工研院都能扮演很重要的關鍵角色,期許工研院能持續走在時代尖端,幫助臺灣掌握先機,強化國際競爭力。

工研院董事長李世光表示,50年前的今年,在政府的支持下工研院成立,是國內第一個產業科技研發機構,率先投入積體電路的發展,後續帶動半導體、資通訊、材料與化工、機械、生醫、綠能等新興產業發展,並為產業培育出一代又一代的科技人才擴散能量。工研院也特別將這些重要的史料及文物收集,建置史料文物館,並在今天揭幕,希望能對臺灣產業發展留下重要的紀錄,創造經濟與社會的價值。

此外,工研院院長劉文雄提到,過去50年,工研院在產業轉型發展扮演重要角色與貢獻;面對未來,更要幫助產業從技術創新走向價值創新。為更聚焦市場導向的研發,工研院擘畫「2035技術策略與藍圖」為解決方案,並大力推動淨零轉型、數位轉型,為產業儲備淨零時代的競爭力,成為產業最重要的夥伴,並鏈結全球重點國家或區域之科技合作平台,攜手產業進軍國際市場。

今天的院慶有三大特點,包括:第一,來自各方祝福,歷任董事長、院長、院友及產業貴賓上百人「回娘家」,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總統府資政林信義等,以及美英日駐臺代表、捷克科學院、日本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AIST)、德國弗勞恩霍夫爾協會(Fraunhofer)等全球頂尖研發機構祝賀工研院。

第二,完整文物收藏,國內近50年來最完整的臺灣科技產業發展史料文物館正式揭牌,收藏7大產業領域、逾百件珍貴研發成果,如1976年臺灣第一顆自行設計的商用積體電路、1983年臺灣第一具工業機器人ITRI-E、1996年全球第一片2L軟性印刷電路板等;特別的是史欽泰院士捐贈赴美RCA受訓時期的史料、盧志遠院士捐贈微米製程技術發展全程計畫文物、林垂宙前院長捐贈推動制度及府院報告史料、陳式千前協理捐贈工研院1992年參與聯合國永續高峰會報告書。

第三,創新科技慶生,展示臺灣最大的小間距MiniLED曲面顯示器打造出的「生日祝福樹」,典禮中更展出全球首創「即時高擬真3D互動系統」,不用戴特殊眼鏡,就創造出立體的3D視覺效果。此外,院慶的今日也舉辦「深耕產業 創新未來」院慶特展,展出在智慧生活、健康樂活、永續環境、韌性社會四大應用領域的最新研發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