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2025大陸「內循環」加速,全球經貿格局鉅變

2024年12月的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提為2025年九大經濟任務之首後,確定 2025年大陸將加大加速「內循環」的範圍及力道。長期來看,此舉不但將改變大陸經濟發展的內涵,更將引發全球經貿格局的鉅變。

自加入WTO以來,大陸進出口貿易快速增加,以致外貿依存度不斷上升;2001年大陸外貿依存度38.5%,2002年躍升到42.7%;2003年為51.9%,首次超過50%;2006年達到最高點的67%。過度依賴外貿、加工貿易占比過高,雖讓大陸在國際貿易快速占一席之地,卻也讓經濟容易受外部環境影響,且讓「中國製造」成為低附加價值產品的代名詞。

為改變大陸產業的「大而不強」現象,「十二五」以擴內需作為經濟增長的戰略支點;「十三五」進一步強調,要透過推升內需量能促成產業結構調整與產業升級。大陸外貿依存度隨著內需的強化而逐漸回落,2012年來基本上都未超過50%,2023年甚至降至33.12%。

也就是說,大陸經濟增長早已由「外循環」轉向「內循環」。因而當美國啟動的貿易戰導致全球保護主義興起,以及新冠疫情造成全球經濟低迷,都讓大陸當局意識到「外循環」可能進一步受到衝擊,故2020年提出「以內循環為主、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論述,2022年再提出《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強調要從促消費及消費提質升級、優化投資結構、城鄉區域協調發展釋放內需潛能、提高供給質量、健全現代市場和流通體系、增強內需發展動力等方面著手,以實踐培育完整內需體系、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暢通國內經濟循環等戰略目標。

基此,可以預測2025年乃至「十五五」(2026~2030),大陸「內循環」將著重以下方面:

首先,加速進口替代。長期以來,大陸扮演全球生產鏈垂直分工體系中勞動力、土地等生產要素的提供者,兩頭在外大進大出的加工貿易模式,致使要素所得偏低。未來大陸必將通過「新型舉國體制」、聚焦新質生產力,加大關鍵零組件及技術的在地製造與研發,加速進口替代,讓更多產品、技術在大陸本地研發、生產。

換言之,即是將供應鏈留在境內。2024年12月5日公布的《關於政府採購領域本國產品標準及實施政策有關事項的通知(徵求意見稿)》,將促成企業加大本地生產比重,可說是大陸進口替代的關鍵部署。

其次,調整產業結構。大陸當局認為,其產業結構最大問題是,長期以來依靠貨物貿易的順差賺取外匯,但服務業占比較歐美先進國家仍有差距,造成國內經濟活動總量相對較小。

更重要的是,自2000年之後,大陸服務貿易即呈現逆差且有擴大趨勢:2010年大陸服貿逆差為1千億(人民幣,下同),到2014年服貿逆差突破1兆;2021年因新冠疫情影響,大陸服貿逆差滑落至2,112.7億,但2023年又回升到1.2兆。因此,擴大服務業占比、加速縮減服務貿易逆差,將是大陸產業結構調整目標。值得注意的是,出境旅遊是大陸服貿逆差主因之一,因而強化國旅品質、開放更多國家入境免簽增加境外遊客,都是大陸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舉措。

最後則是推升消費量能。大陸當局意識到,只有提升產品和服務,才能增加民眾消費意願。因此,包括數位、綠色、健康等消費新領域的拓展,以及智能家居、文娛旅遊、體育賽事、國貨潮品等新消費增長點的培育壯大,還有新能源汽車、電子產品等大宗消費的提振;以及養老、育幼、家政、護理等生活性服務業的擴大,都是消費量能推升的著力方向。

雖然大陸當局「內循環」存在不少堵點;但2025年「內循環」的加速,不但將加快經濟發展方式、結構、體質的轉軌,大陸新形成的「世界市場」,將是全球經貿格局根本鉅變的關鍵。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亞太電開新局 遠傳扮靠山
中國與瑞士擬股市互通
工商界關切能源政策 劉德音喊話 超前部署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