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鬆綁法規,打造能救命又賺錢的新護國神山

要不是醫療很難跨境,否則台灣醫療世界第一的地位,絕對不比「護國神山」台積電差。圖/本報資料照片
要不是醫療很難跨境,否則台灣醫療世界第一的地位,絕對不比「護國神山」台積電差。圖/本報資料照片

如果醫療服務是可以自由進出口的商品,台灣的醫療體系至少可以攻占全球一半以上的市場,因為相同的服務不論看診、檢驗、檢查、手術、治療,台灣的價格與國際相比都是台幣比美金,連國民所得比我們低的國家也是如此。要不是醫療很難跨境,否則台灣醫療世界第一的地位,絕對不比「護國神山」台積電差。

但是政府過去20年來推動生技產業,卻從來不把醫療服務納入,「醫療照護」是任何現代化國家的一個重要民生產業,其中最大的一塊就是醫療服務,其次才是藥品、醫療器材與長期照護,其加總計算之後的總產值就是醫療保健支出(簡稱HCE)。這個數字占GDP的比例,是國際上最常用的醫療體系發展指標,以最近政府剛公布的2022年資料為例,HCE/ GDP是7.5%,以當年台灣GDP約新台幣23兆元計算,這個金額大約1.76兆,連台積電一年的營業額(2022年為2.26兆)都不到。所以台灣的醫療服務體系對於經濟的貢獻是過度偏低的。

進一步分析,我們先用「錢從哪裡來?」來解構醫療保健支出,最大一塊是全民健保7,500億,其次是私部門,包括民營企業和個人醫療保健支出,以及商業保險,這部分約6,000多億;最後,政府的行政與公共衛生支出(例如:疾管署),約3,000多億。如果要用台灣醫療體系的超強競爭力,來發展產業,就必須解決既要讓醫療體系可以賺錢又要維持價格親民且品質不錯的全民健保的政策衝突。長久以來我們為了保障民眾的權利犧牲了產業發展,新政府應該仔細思考,有沒有兩全其美的策略?

廣告

首先要問的是,這樣的體系如何迎接下一次疫情?我們總不能每次都靠運氣,賭下一次也可以成功守住邊境。一個具有韌性的防疫體系要有強大的醫藥產業為基礎,所以政府要持續擴大公共衛生的支出,要把所有防疫用疫苗,藥品、醫療器材以及防護用具等,優先向國內廠商採購。這樣的投資除了完善防疫體系之外,又可以兼顧產業發展,一舉兩得。

防疫除了公共衛生體系之外,充足的醫療資源是重要的後盾,Omicron入侵之後,大台北首善之區醫院病床捉襟見肘,殷鑑不遠,原因在於整體醫療保健支出最重要的個人醫療保健,年支出達1.4兆,其中住院部門卻只有2,300億。這是因為全民健保長期以來住院部門給付偏低,造成醫院只好本業靠大量門診,業外靠美食街/停車場來補貼本業虧損的畸形現象。進而形成長期醫護人力不足的血汗工作環境。

要建立有韌性的醫療體系,可行的策略是鬆綁醫療院所可以收取自費的項目與金額。這點可以多向新加坡學習。以住院為例,如果民眾選擇住健保床,健保全額給付,如果選擇頭等/二等床,要放手給醫院收取「差額」,以彌補目前健保住院給付極度偏低的問題。這樣做還有一個好處,因為有來自願意多付錢的高所得族群的補貼,讓一般人繳的保費可以長期維持在較低的水準。想省錢就住保險病房,想要獲得較舒適的環境與服務,就自掏腰包。如此就可以達成全民的醫療保障和醫療服務產業發展的雙重目標。許多政策,例如多蓋醫院增加病房,多設醫學院增加醫學生,就不會和民眾的權益衝突,也不會每多一個醫學中心就會有人抗議說又要來瓜分「全民健保大餅」了。

有了新的制度,我們也可以大大方方地迎接「國際醫療」,正如本文一開始所述,台灣的醫療以「性價比」而言,全球無人可比,這個錢為什麼不賺?只要政府想通了,以台灣醫療體系的競爭力,自然會是會走出一條康莊大道,而不是將醫療體系鎖在總額預算制度之下。

最後,有關民間支出的部分,大部分高所得的國家都不喜歡民眾從口袋直接支出的比例太高,因為如果發生「災難型支出」,許多人會因此陷入經濟困境,甚至破產。所以任何全民健保不給付的項目,或必須病人自付差額,以及門診/住院/藥品的部分負擔,最好透過商業保險來保障,最好的做法是由政府出面明訂健保附加保險/補充保險的保單,讓商業保險可以依公定標準販賣,這種公版的保單因為需求大,行銷成本低,所以費率可以相對便宜,以歐洲與紐澳等跟我們同樣採取社會保險的國家普及率很高。

總結而言,台灣應善用醫療體系的競爭力,一方面由政府持續況大投資於公共衛生體系,並藉此發展防疫產業供應鏈,另方面鬆綁法規,讓醫療體系除了保障人民基本就醫權利之外,又可以正正當當的賺錢,這是投資健康與經濟發展一舉雙得的政策,政府只要下定決心,就可以開創醫療體系的大未來,替台灣打造另一個護國神山。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PCB業拚數位轉型 揪團打造資訊模型公版
中鋼明年元月、Q1內銷開平低盤
台積電廠地 高市加速通關